其他特指的温病(TM1)Other specified Warmth disorders (TM1)

更新时间:2025-06-19 02:47:10
编码SE0Y

关键词

索引词Warmth disorders (TM1)、其他特指的温病(TM1)
缩写其他特指的温病

其他特指的温病(TM1)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金标准(确诊依据)

  1. 核心辨证要点
    • 卫气营血辨证:必须符合温热病邪由表入里的传变规律(卫分→气分→营分→血分)
    • 三焦辨证:明确病位在特定脏腑(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

必须条件(全部满足)

  1. 主症三联征
    • 持续性高热(>38.5℃)
    • 舌质红绛 + 苔黄腻/燥裂
    • 脉数有力(滑数/弦数)
  2. 津伤证候
    • 显著口渴引饮 + 小便短赤如茶
    • 皮肤黏膜干燥/皲裂

支持条件(满足2项及以上)

  1. 热陷心包证
    • 烦躁谵语 + 神识昏蒙(程度≥GCS 12分)
  2. 动风动血证
    • 斑疹显露(直径>3mm的出血性皮疹)
    • 衄血/便血/尿血等出血征象
  3. 湿热蕴结证
    • 呕恶脘痞 + 身热不扬(体温-症状分离现象)
    • 黄疸(血清总胆红素≥34μmol/L)

二、辅助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温病辅助检查] --> B[中医四诊] A --> C[现代医学检查] B --> B1[望诊-舌象图谱] B --> B2[闻诊-气味特征] B --> B3[问诊-症状演变] B --> B4[切诊-脉象仪] C --> C1[炎症标志物] C --> C2[器官功能评估] C --> C3[影像学检查] C1 --> C11[CRP>50mg/L] C1 --> C12[PCT>0.5ng/mL] C2 --> C21[ALT/AST>2倍ULN] C2 --> C22[肌酐清除率<80mL/min] C3 --> C31[胸部CT-磨玻璃影] C3 --> C32[腹部B超-肝脾肿大]

判断逻辑

  1. 中医四诊优先原则
    • 舌象红绛苔黄为热入气分标志;苔转灰黑提示营血分证
    • 脉数有力程度与热邪盛衰正相关(滑数→湿热,弦数→肝风)
  2. 现代检查印证逻辑
    • CRP+PCT同步升高→支持细菌性温病
    • 转氨酶+胆红素异常→湿热犯肝证据
    • 肺部磨玻璃影+高热→需鉴别疫戾温病

三、实验室检查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异常阈值 临床意义 处理建议
C反应蛋白(CRP) >50 mg/L 提示热毒炽盛期,每升高10mg/L病情危重风险↑37% 每日监测+清热解毒方剂加量
降钙素原(PCT) >0.5 ng/mL >2ng/mL预示湿热化毒,>10ng/mL提示内陷厥阴风险 联合抗生素+安宫牛黄丸
ALT/AST >80 U/L (2×ULN) 湿热郁蒸肝胆证候,AST/ALT>2提示肝风动兆 加用茵陈蒿汤+肝功动态监测
D-二聚体 >0.5 mg/L FEU 血分证微观指标,>5mg/L预示斑疹透发或动血 犀角地黄汤+预防性止血
尿微量白蛋白 >30 mg/g Cr 下焦肾阴耗伤早期标志,伴夜尿增多者需警惕真阴竭 增液汤+阿胶等滋肾填精

四、诊断流程要点

  1. 分层诊断
    • 先据四诊确定卫气营血分期 → 结合实验室定位脏腑损伤 → 影像学排除并发症
  2. 动态监测
    • 每24小时评估舌脉变化 + PCT/CRP趋势
    • 营分证患者需每小时观察神志状态
  3. 鉴别核心
    • 与伤寒(发热恶寒并见)、湿温(身热不扬)作关键鉴别

参考文献
《温病条辨》(清·吴瑭)
《中医急诊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规划教材)
《中医诊断学》第九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