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其他女性生殖系统病类(TM1)Other specified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associated disorders (TM1)

更新时间:2025-06-18 16:00:59
编码SC2Y

关键词

索引词Other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associated disorders (TM1)、其他特指的其他女性生殖系统病类(TM1)、阴冷(TM1)

其他特指的其他女性生殖系统病类(TM1)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排除性诊断
      • 通过影像学(超声/MRI)及实验室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肿瘤、感染)及明确的功能性疾病(如PCOS、子宫内膜异位症)。
      • 西医诊断标准不符合现有ICD-11器质性疾病分类。
    • 核心症状组合
      • 至少包含2项典型症状(下腹痛、月经异常、阴道分泌物异常)及1项典型体征(妇科检查异常/盆腔影像学异常)。
  2. 支持条件(中西医特征)

    • 中医证候分型(需符合至少1项):
      • 冲任失调:经前乳胀+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 肝肾阴虚: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
      • 气血瘀滞:经血夹块+舌质紫黯+脉涩。
    • 西医亚临床特征
      • FSH/LH比值波动(1.5-2.5)但未达卵巢早衰标准。
      • 子宫内膜厚度异常(月经周期第14天<8mm或>12mm)但无明确病理改变。
  3. 阈值标准

    • 必须满足所有"必须条件",且至少符合1项支持条件中的中西医特征。
    • 需连续观察≥3个月经周期,症状持续存在。

二、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树

    ┌─超声检查(首选)
    │ ├─经阴道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厚度、卵巢结构
    │ └─彩色多普勒:检测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0.85提示微循环障碍)
    └─MRI检查(鉴别诊断)
    ├─T2加权像:识别微小子宫内膜异位病灶(<5mm)
    └─弥散加权成像(DWI):鉴别炎性包块与肿瘤

    • 判断逻辑:超声发现盆腔积液(深度>10mm)但无占位病变时,需结合症状考虑TM1;MRI显示局灶性子宫内膜信号异常但未达异位症标准时支持诊断。
  2. 实验室检查树

    ┌─基础内分泌检测
    │ ├─FSH、LH、E2(月经第2-5天)
    │ └─AMH(评估卵巢储备)
    ├─炎症标志物三联
    │ ├─hs-CRP(>3mg/L提示亚临床炎症)
    │ ├─ESR(>20mm/h需排除结核)
    │ └─IL-6(>5pg/ml提示免疫激活)
    └─中医辨证辅助
    ├─微循环检测(甲襞毛细血管异常率>30%)
    └─舌面脉信息采集系统(量化舌象参数)

    • 判断逻辑:FSH/LH比值1.5-2.5伴AMH正常,排除卵巢功能减退后指向TM1;hs-CRP轻度升高(3-10mg/L)而无感染证据时提示免疫微环境紊乱。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1. 激素检测

    • FSH/LH比值>2.5: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需排除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
    • 黄体中期孕酮<10ng/ml:提示黄体功能不足,但需排除排卵障碍性疾病。
  2. 免疫指标

    • CD4+/CD8+比值<1.5:提示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可能影响生殖内分泌调节。
    • 抗子宫内膜抗体弱阳性(1:20-1:40):需结合影像学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
  3. 中医相关检测

    • 脉图参数:主波高度<12mm:对应中医"气血虚弱"证型,需与血红蛋白水平关联分析。
    • 舌苔分析:黄苔面积>30%:提示湿热内蕴,但需排除消化道疾病。
  4. 微生物检测

    • 阴道微生态评分4-6分:提示菌群轻度失衡,但未达细菌性阴道病诊断标准。

四、总结

  • 诊断核心在于严格排除已知疾病后,结合特征性症状组合及中西医亚临床特征。
  • 辅助检查需采用"阶梯式"策略:先排除器质性疾病,再评估功能微异常。
  • 实验室异常应注重动态观察,单项指标异常需结合临床表现解读。

参考文献

  1. ICD-11传统医学章节实施指南(WHO, 2022)
  2. 《妇产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3. 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202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