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血证(TM1)Other specified Blood patterns (TM1)
编码SF0Y
关键词
索引词Blood patterns (TM1)、其他特指的血证(TM1)
缩写其他特指血证
别名特指血症、特指出血症状
其他特指的血证(TM1)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核心出血表现:
- 至少存在一种典型出血部位症状(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肌衄)。
- 出血需反复发作或呈突发性,排除外伤性出血。
- 实验室证据:
- 血小板计数(PLT)< 100 × 10^9/L 或凝血功能异常(PT/APTT延长>正常值上限1.5倍)。
- 核心出血表现:
-
支持条件(临床与辅助依据):
- 全身症状:
- 发热(体温≥37.5℃)伴头晕乏力或面色苍白。
- 情志失调表现(焦虑、胸胁痛)或消化异常(腹胀、便溏)。
- 客观体征:
- 皮肤紫斑/黏膜出血点(≥2处不同部位)。
- 肝脾肿大(影像学确认)或淋巴结肿大(直径>1cm)。
- 免疫学证据:
- 抗核抗体(ANA)阳性(滴度≥1:80)或抗磷脂抗体阳性。
- 全身症状:
-
阈值标准:
- 符合所有"必须条件"即可确诊。
- 若仅符合部分必须条件,需同时满足≥2项支持条件。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评估] --> B[中医四诊] A --> C[基础实验室] A --> D[影像学] B --> B1(望诊-皮肤黏膜出血) B --> B2(问诊-出血史/情志) B --> B3(切诊-脉象/肝脾触诊) C --> C1(血常规+凝血功能) C --> C2(尿便潜血) C --> C3(免疫学筛查) D --> D1(腹部超声) D --> D2(CT/MRI-内脏评估) D --> D3(眼底检查) -
判断逻辑:
- 中医四诊:
- 皮肤紫斑+舌质紫暗 → 提示瘀阻脉络证;焦虑+脉弦 → 支持肝郁化火证。
- 实验室层级:
- 血小板减少 + PT延长 → 优先凝血功能检查;若伴ANA阳性 → 启动免疫学深入检测(如抗dsDNA)。
- 影像学关联:
- 腹部超声发现脾肿大 → 需排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眼底出血 → 提示微血管损伤。
- 中医四诊: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常规:
- 血小板<100×10^9/L:
- 意义:自发性出血风险增高,需紧急干预;若伴发热提示感染或自身免疫活动。
- 处理:输注血小板阈值≤30×10^9/L或有活动性出血。
- 白细胞<4.0×10^9/L:
- 意义:可能合并骨髓抑制或脾功能亢进,需骨髓穿刺鉴别。
- 血小板<100×10^9/L:
-
凝血功能:
- PT延长>3秒:
- 意义:外源性凝血途径障碍,警惕肝病或维生素K缺乏。
- APTT延长>10秒:
- 意义:内源性凝血异常,需排查狼疮抗凝物。
- PT延长>3秒:
-
免疫学检查:
- ANA阳性(≥1:80):
- 意义:提示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如SLE),需检测补体C3/C4。
- 抗磷脂抗体阳性:
- 意义:血栓形成风险增高,即使存在出血表现。
- ANA阳性(≥1:80):
-
尿液/粪便潜血:
- 阳性但无肉眼血尿/便血:
- 意义:提示隐匿性出血,需内窥镜进一步定位。
- 阳性但无肉眼血尿/便血:
四、总结
- 诊断核心:以出血表现+血小板/凝血异常为基石,结合中医证候特征。
- 检查策略:阶梯式推进——先排除凝血障碍,再筛查免疫病因,最后评估脏器损伤。
- 关键警示:
- 血小板减少伴发热需优先排除感染性紫癜;
- 抗磷脂抗体阳性者可能需抗凝治疗(矛盾性出血与血栓风险并存)。
参考文献:
《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0版)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科学出版社第4版)
WHO《出血性疾病分类指南》ICD-11 TM1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