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血浆蛋白异常Unspecified Certain abnormalities of plasma proteins
编码MA19.Z
关键词
索引词Certain abnormalities of plasma proteins、未特指的血浆蛋白异常、血浆蛋白的某些异常
缩写未特指血浆蛋白异常、血浆蛋白异常NOS
别名不明原因血浆蛋白异常、未具体说明的血浆蛋白异常、非特异性血浆蛋白异常
未特指的血浆蛋白异常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血浆蛋白定量异常:
- 血清白蛋白浓度持续<35 g/L(低白蛋白血症)
- 总球蛋白浓度>35 g/L或<20 g/L(高/低球蛋白血症)
- 纤维蛋白原浓度<1.5 g/L或>4.0 g/L(凝血功能异常)
- 蛋白电泳定性异常:
- 血清蛋白电泳显示白蛋白比例<50%或球蛋白区带(α1, α2, β, γ)比例失衡
- 血浆蛋白定量异常:
-
支持条件(临床与病因学依据):
- 临床表现:
- 持续水肿(尤其双下肢或眼睑)
- 反复感染(≥3次/年细菌性感染)
- 无法解释的疲劳或出血倾向
- 病因关联证据:
- 肝功能异常(ALT/AST升高伴白蛋白降低)
- 营养评估异常(BMI<18.5或前白蛋白<150 mg/L)
- 免疫学标志阳性(如ANA≥1:160或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 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两项即可确诊
- 若仅一项必须条件,需同时满足:
- ≥2项支持条件中的临床表现
- ≥1项病因关联证据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筛检查] --> B[血清总蛋白/白蛋白] A --> C[肝功能] A --> D[肾功能] B --> E[异常?] E --是--> F[蛋白电泳] E --否--> G[终止] F --> H[电泳分型] H --多克隆球蛋白升高--> I[免疫球蛋白定量] H --单克隆峰--> J[免疫固定电泳] I --> K[自身抗体检测] J --> L[骨髓穿刺] K --> M[腹部影像学] L --> N[骨骼影像学] -
判断逻辑:
- 血清总蛋白/白蛋白:
- 白蛋白<35 g/L优先排查肝病/肾病/营养不良
- 球蛋白>35 g/L需电泳分型(单/多克隆)
- 蛋白电泳:
- γ区多克隆升高→自身免疫病评估(ANA、RF)
- 离散单克隆峰→浆细胞疾病排查(骨髓穿刺)
- 影像学:
- 腹部超声发现肝脾肿大→提示肝硬化/淀粉样变性
- 骨骼X线见溶骨性病变→支持多发性骨髓瘤
- 血清总蛋白/白蛋白: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核心蛋白指标:
- 白蛋白<35 g/L:
- 胶体渗透压降低→水肿/腹水
- 需排查:肝硬化、肾病综合征、蛋白丢失性肠病
- IgG>16 g/L 或 IgA>4 g/L:
- 多克隆升高:慢性感染/自身免疫病
- 单克隆升高:浆细胞增殖性疾病(如骨髓瘤)
- 纤维蛋白原<1.5 g/L:
- 创伤后出血延长,提示DIC/严重肝病
- 纤维蛋白原>4.0 g/L:
- 血栓形成风险增加,见于炎症/创伤
- 白蛋白<35 g/L:
-
继发指标:
- 前白蛋白<150 mg/L:
- 短期营养状态恶化,早于白蛋白下降
- 血清游离轻链κ/λ比值异常:
- κ/λ>3或<0.8提示单克隆浆细胞病
- CRP>10 mg/L + 低白蛋白:
- 提示炎症消耗性低蛋白血症
- 前白蛋白<150 mg/L:
-
病因鉴别指标:
- ALT/AST>3倍上限 + 低白蛋白:→肝源性蛋白异常
- 尿蛋白>3.5 g/24h + 低白蛋白:→肾源性蛋白丢失
- 骨髓浆细胞>10%:→浆细胞疾病确诊
四、总结
- 诊断核心:血浆蛋白定量+电泳定性异常为确诊基石
- 辅助检查逻辑:初筛→分型→病因溯源的三阶策略
- 实验室重点:
- 白蛋白/球蛋白定量界定异常阈值
- 电泳分型指导病因排查方向
- 继发指标(前白蛋白/轻链)提升早期预警能力
参考文献:
- 《威廉姆斯血液学》(第10版)
- 美国临床病理学会(ASCP)《血浆蛋白检测指南》
- 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肝硬化管理临床实践指南》
-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浆细胞疾病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