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双上肢瘫痪Unspecified Diplegia of upper extremities
编码MB51.Z
关键词
索引词Diplegia of upper extremities、未特指的双上肢瘫痪、双上肢瘫痪、双侧瘫痪
缩写双上肢瘫、双臂瘫痪
别名双上肢麻痹、双臂无力、双上肢运动障碍
未特指的双上肢瘫痪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运动功能客观评估:
- 双侧上肢肌力≤3级(根据MRC肌力分级),伴主动运动功能丧失持续≥24小时。
- 排除单侧或非对称性瘫痪(需通过双侧肌力对称性检测确认)。
- 运动功能客观评估:
-
支持条件(定位与病因学依据):
- 神经系统定位证据:
- 中枢性损伤:Babinski征阳性、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痉挛性瘫痪)。
- 周围性损伤: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降低(弛缓性瘫痪)。
- 影像学相关性:
- MRI显示颈髓(C1-T1)或大脑运动皮层相关区域存在结构性损伤(如梗死、出血、占位)。
- 神经系统定位证据:
-
排除标准:
- 明确诊断为特定疾病(如脊髓灰质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导致的瘫痪。
- 精神性瘫痪或癔症性运动障碍(需通过心理评估排除)。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树:
┌───────────────────┐
│ 神经影像学评估 │
├───────────┬─────┤
│ 急诊筛查 │ 病因诊断 │
│ • 颈椎X线 │ • 颈髓MRI │
│ (排除骨折/脱位)│ (白质病变)│
└───────────┴─────┘
┌───────────────────┐
│ 血管评估 │
│ • 颈部血管超声 │
│ • MRA/CTA │
└───────────────────┘ - 电生理检查树:
┌───────────────────┐
│ 神经传导功能评估 │
├───────────┬─────┤
│ 周围神经评估 │ 中枢传导评估│
│ • 神经传导速度 │ • 体感诱发电位│
│ • F波/H反射 │ • 运动诱发电位│
└───────────┴─────┘ -
判断逻辑:
- 颈椎X线异常(如椎间隙狭窄、骨赘形成):优先进行MRI评估脊髓压迫情况。
- 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需区分根性(如椎间盘突出)与丛性(如臂丛损伤)病变。
- 体感诱发电位延迟:提示中枢传导通路受损,需结合脑/脊髓MRI。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炎症标志物:
- CRP>10 mg/L:提示感染/炎症过程(如GBS急性期)。
- ESR>30 mm/h:需排查结缔组织病或副肿瘤综合征。
-
代谢指标:
- 血钾<3.5 mmol/L:周期性瘫痪可能。
- CK>200 U/L:提示肌肉损伤(如横纹肌溶解)。
-
免疫学检测:
- 抗GM1抗体阳性:支持多灶性运动神经病诊断。
- 抗AQP4抗体阳性:需排除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
脑脊液分析:
- 蛋白细胞分离(蛋白>1 g/L,细胞数正常):特征性见于GBS。
四、诊断流程整合
-
急性起病(<72小时):
- 优先完成颈椎CT排除外伤性损伤。
- 急诊肌电图鉴别是否为低钾性周期性瘫痪。
-
亚急性/慢性病程(>2周):
- 必查颈髓增强MRI评估脱髓鞘或占位病变。
- 完善抗神经节苷脂抗体谱检测。
参考文献:
- WHO《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指南》(2023版)
- AAN《神经肌肉疾病诊疗规范》
-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双上肢瘫痪鉴别诊断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