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慢性神经性疼痛Unspecified Chronic neuropathic pain

更新时间:2025-06-18 16:43:39
编码MG30.5Z

关键词

索引词Chronic neuropathic pain、未特指的慢性神经性疼痛、慢性神经性疼痛、感觉缺失、神经痛、慢性神经源性疼痛(已弃用)
缩写MG30-5Z
别名不明原因的长期神经痛、持续性神经痛、慢性神经性疼痛-未特指、Chronic-Neuropathic-Pain-Not-Specified

未特指的慢性神经性疼痛(MG30.5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时间标准:持续性或复发性疼痛超过3个月,且无法归因于其他明确病因(如肿瘤、感染、代谢性疾病)。
    • 疼痛特征:符合神经性疼痛的典型表现(自发性疼痛、痛觉超敏或痛觉过敏),且疼痛分布不符合已知解剖结构或神经支配区域。
  2.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电生理异常:神经传导检测显示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振幅降低(<5 μV)或传导速度减慢(<40 m/s)。
    • 定量感觉测试(QST)异常:冷/热痛觉阈值偏离正常值2个标准差以上。
    • 心理评估:存在疼痛灾难化评分(PCS)≥30分或抑郁焦虑量表(HADS)≥15分。
  3. 排除标准

    • 影像学(MRI/CT)无明确结构性病变(如神经根压迫、脊髓损伤)。
    • 血清学检查排除糖尿病(HbA1c<6.5%)、维生素B12缺乏(>200 pg/mL)、自身免疫性疾病(ANA阴性)。

二、辅助检查

  1. 检查项目树

    ──神经功能评估
    ├──定量感觉测试(QST)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NCV)
    └──皮肤活检(表皮神经纤维密度<5 fibers/mm)
    ──影像学检查
    ├──脊柱MRI(排除神经根压迫)
    └──脑功能MRI(评估中枢敏化:岛叶/前扣带回激活增强)
    ──实验室筛查
    ├──代谢指标(HbA1c、维生素B12)
    └──炎症标志物(CRP<10 mg/L,ESR<20 mm/h)
    ──心理评估
    ├──疼痛灾难化量表(PCS)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

  2. 判断逻辑

    • QST异常:冷痛阈值升高(>15℃)提示小纤维神经病变,热痛阈值降低(<34℃)提示C纤维敏化。
    • 脑功能MRI:默认模式网络(DMN)与疼痛矩阵的过度连接(相关系数r>0.6)支持中枢敏化诊断。
    • 皮肤活检:表皮内神经纤维密度降低(IENFD<8.8 fibers/mm)与神经性疼痛严重度呈负相关(r=-0.72)。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电生理检查

    • 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振幅降低(<5 μV):提示轴突损伤,需排除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 F波潜伏期延长(>32 ms):反映近端神经损害,需与神经根病变鉴别。
  2. 血清学检查

    • 维生素B12边缘水平(200-300 pg/mL):虽未达缺乏标准,但可能影响神经修复能力。
    • CRP轻度升高(5-10 mg/L):提示低度炎症,需与自身免疫性疾病鉴别。
  3. 脑脊液分析

    • 蛋白轻度升高(0.45-0.6 g/L):排除吉兰-巴雷综合征(通常>1 g/L)。
  4. 基因检测

    • SCN9A基因多态性:与钠通道功能亢进相关,可预测加巴喷丁类药物反应率(OR=3.2)。

四、诊断流程总结

  • 第一步:通过病史采集确认疼痛持续>3个月且符合神经性疼痛特征(DN4评分≥4)。
  • 第二步:完成脊柱MRI和代谢筛查以排除结构性病变和系统性疾病。
  • 第三步:联合QST和皮肤活检确认小纤维神经病变(敏感度82%,特异度91%)。
  • 第四步:心理评估指导多模式治疗(药物+认知行为疗法)。

参考文献

  1. IASP《慢性神经性疼痛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
  2. NeuPSIG《神经性疼痛评估共识》(J Pain Res 2023)
  3. 《中华疼痛医学杂志》"小纤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2024)
  4. 默沙东诊疗手册《神经性疼痛管理》专业版(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