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质未确定或未特指的皮下肿胀、肿物或肿块Subcutaneous swelling, mass or lump of uncertain or unspecified nature
编码ME61
关键词
索引词Subcutaneous swelling, mass or lump of uncertain or unspecified nature、性质未确定或未特指的皮下肿胀、肿物或肿块、局部肿胀、浅表肿块NOS、浅表肿块、局部肿物、局部皮肤肿物、局部皮肤肿胀、皮下结节、局限性皮下结节、浅表性皮下结节、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肿胀、肿物或肿块、头部皮下肿胀、肿物或肿块、头部局限性肿胀、肿物或肿块、头部肿物、头部肿胀、头部肿块、局限性头部肿物、局限性头部肿胀、颈部皮下肿胀、肿物或肿块、颈部局限性肿胀、肿物和肿块、颈部肿物、颈部肿胀、颈部局限性肿物、颈部局限性肿胀、躯干皮下肿胀、肿物或肿块、躯干局限性肿胀、肿物和肿块、胸部肿物、胸部局限性肿胀、躯干局限性肿胀、胸部局限性肿物、躯干局限性肿物、上肢皮下肿胀、肿物或肿块、肩部软组织肿物、上肢局限性肿胀、肿物或肿块、局限性上肢肿物、局限性上肢肿胀、下肢皮下肿胀、肿物或肿块、下肢局限性肿胀、肿物和肿块、下肢局限性肿物、下肢局限性肿胀、多部位皮下肿胀、肿物或肿块、多部位局限性肿胀、肿物和肿块、多部位局限性肿物、多部位局限性肿胀、非肿瘤性肿瘤、肿块NOS
同义词localised swelling, mass or lump of skin and subcutaneous tissue、localised subcutaneous nodules、subcutaneous nodules、superficial subcutaneous nodules、localised swelling、superficial mass NOS、superficial mass、localised mass、localised skin mass、localised skin swelling
缩写皮下肿物NOS
别名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肿胀、躯干肿物、上肢肿物、下肢肿物、多部位肿物
性质未确定或未特指的皮下肿胀、肿物或肿块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理学检查阳性:
- 通过细针穿刺活检(FNAB)或手术切除后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肿块的性质(良性或恶性)。
- 免疫组化染色或其他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支持特定类型的肿瘤或病变。
- 病理学检查阳性:
-
支持条件(临床与影像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局部皮下肿块,直径从几毫米到数厘米不等,形态规则或不规则。
- 肿块质地和活动度根据组成成分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的较硬固定不动,有的则较为柔软且能在皮下滑动。
- 可伴有疼痛、压痛或瘙痒等症状。
- 影像学特征:
- B超检查显示肿块为实质性或囊性,有助于初步判断肿块性质。
- CT或MRI扫描进一步评估肿块内部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理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局部皮下肿块,质地和活动度符合描述)。
- 影像学检查结果支持特定类型的肿块(如囊性或实质性)。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B超检查:
- 异常意义:可以判断肿块是实质性还是囊性,对肿块性质提供重要参考。
- CT或MRI扫描:
- 异常意义:对于深层或复杂情况下的肿块,进一步评估其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鉴别良恶性。
- B超检查:
-
细针穿刺活检(FNAB):
- 异常意义:获取细胞学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有助于初步判断肿块性质。
- 判断逻辑:结合细胞学和免疫组化结果,可区分良性与恶性病变。
-
血液检查:
- 炎症标志物:
- C反应蛋白(CRP)升高:提示感染或炎症可能。
- 血沉(ESR)升高:非特异性炎症活动标志,需结合其他指标。
- 炎症标志物:
-
病理切片检查:
- 异常意义:通过手术切除并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特别是当怀疑恶性肿瘤时。
- 判断逻辑:病理学检查是最终确诊的金标准,可以明确肿块的具体类型和性质。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病理学检查:
- 组织病理学检查阳性:直接确诊肿块的性质(良性或恶性)。
- 免疫组化染色阳性:支持特定类型的肿瘤或病变。
-
炎症标志物:
- C反应蛋白(CRP)显著升高(>50 mg/L):提示细菌性感染或严重炎症反应。
- 血沉(ESR)升高:非特异性炎症活动标志,需结合其他指标。
-
血液检查:
- 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感染或炎症可能。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木村病)中可见。
-
细针穿刺活检(FNAB):
- 细胞学检查阳性:支持特定类型的肿瘤或病变。
- 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进一步确认肿块的性质。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病理学证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结合典型症状及影像学特征。
- 辅助检查以影像学(B超、CT或MRI)和细针穿刺活检为主,避免依赖单一实验室指标。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病理学特异性结果(如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染色)。
权威依据:《皮肤肿瘤诊断与治疗指南》、《软组织肿瘤病理学》、《临床皮肤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