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上肢弛缓性瘫痪Flaccid diplegia of upper extremities
编码MB51.0
关键词
索引词Flaccid diplegia of upper extremities、双上肢弛缓性瘫痪
缩写DBFP
别名双上肢无力症、双手软瘫
双上肢弛缓性瘫痪(MB51.0)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典型症状
- 双上肢无力:
- 患者感到双侧上肢肌肉力量显著下降,无法自主完成抬举、抓握等动作(90%-100%),可表现为轻度到完全丧失自主运动能力。
其他可能症状
- 感觉异常:
- 可能伴有轻微的麻木感或刺痛感,但感觉障碍程度远轻于运动功能障碍(10%-20%)。
- 疼痛:
- 少数患者可能在受影响区域出现轻度至中度的疼痛(10%-15%),通常与继发性肌肉骨骼损伤相关。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典型体征
- 肌张力降低:
- 检查时发现双上肢肌肉松弛,被动活动阻力减低(90%-100%)。
- 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 肱二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等深腱反射减弱(1+)或完全消失(0级)(80%-90%)。
- 肌肉萎缩:
- 病程超过4周者可出现肌肉体积减小,以手内在肌和前臂屈肌群为著(70%-80%)。
非典型体征
- 关节活动受限:
- 长期制动可能导致关节囊挛缩(病程>3个月者10%-20%)。
- 皮肤营养性改变:
- 严重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手部皮肤干燥、毛发脱落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5%-10%)。
实验室与影像学特征
-
电生理检查:
- 肌电图:静息期可见纤颤电位/正尖波,最大用力时运动单位电位减少(90%-95%),提示神经源性损害。
-
影像学检查:
- MRI:颈髓(C5-T1节段)可见异常信号,如脊髓空洞症、肿瘤或创伤性改变(60%-80%)。
- CT扫描:用于急性外伤后排除椎体骨折或脱位(50%-70%)。
-
血液检查:
- 电解质水平:在急性发作病例中需检测血钾(排除低钾型周期性麻痹)(20%-30%)。
- 炎症标志物:疑似感染性病因时检测CSF蛋白细胞分离现象(10%-20%)。
注:需鉴别脊髓前角病变(如脊髓灰质炎)、周围神经病变(如格林-巴利综合征)及神经肌肉接头疾病。急性起病伴脑脊液蛋白升高提示炎性脱髓鞘病变,慢性进行性萎缩需考虑运动神经元病。确诊需结合神经电生理与影像学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