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上肢弛缓性瘫痪Flaccid diplegia of upper extremities

更新时间:2025-05-27 23:47:34
编码MB51.0

关键词

索引词Flaccid diplegia of upper extremities、双上肢弛缓性瘫痪
缩写DBFP
别名双上肢无力症、双手软瘫

双上肢弛缓性瘫痪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电生理检查阳性: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失神经电位或纤颤波。
    • 影像学检查阳性:MRI或CT扫描显示脊髓前角细胞或脑干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受损。
  2.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双上肢无力:患者感到双侧上肢肌肉力量显著下降,无法自主完成抬举、抓握等动作。
      • 肌力减退:轻度到重度的肌力减退,严重时患者完全不能移动上肢。
      • 肌张力降低:检查时发现双上肢肌肉松弛,肌张力显著减低。
      •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腱反射如肱二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等减弱或完全消失。
      • 肌肉萎缩:长期无力导致双上肢肌肉体积减小,尤其是手部和前臂肌肉。
    • 非典型症状和体征
      • 感觉异常:可能伴有轻微的麻木感或刺痛感。
      • 疼痛:少数患者在受影响区域出现轻度至中度的疼痛。
      • 关节活动受限:由于长时间不动,可能导致关节僵硬。
      • 皮肤改变:长期卧床或不活动的患者可能出现压疮或皮肤营养不良。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电生理或影像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三项典型临床表现:
      • 双上肢无力
      • 肌张力降低
      •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二、辅助检查

  1. 电生理检查

    • 肌电图
      • 判断逻辑:通过检测神经传导速度和记录失神经电位来评估神经功能。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和失神经电位的存在支持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诊断。
  2. 影像学检查

    • MRI
      • 异常意义:显示脊髓或脑干受损的具体部位,帮助确定病变范围和性质。
    • CT扫描
      • 判断逻辑:用于排除骨折或其他结构性病变,辅助诊断。
  3. 血液检查

    • 电解质水平
      • 异常意义:监测血钾水平,排除周期性麻痹。
    • 病毒学检测
      • 判断逻辑:对于怀疑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病例,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检测。
  4. 腰椎穿刺

    • 脑脊液检查
      • 异常意义:对于怀疑吉兰-巴雷综合症的患者,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具有诊断价值。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电生理检查

    • 肌电图
      •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提示神经损伤。
      • 失神经电位:如纤颤波、正锐波等,表明神经支配丧失。
      • 多相波增加:反映再神经化过程。
  2. 影像学检查

    • MRI
      • 脊髓或脑干异常信号:T2加权像上高信号区提示炎症、缺血或脱髓鞘病变。
    • CT扫描
      • 骨折或其他结构性病变:排除颈椎骨折、肿瘤等。
  3. 血液检查

    • 电解质水平
      • 低钾血症:提示周期性麻痹。
    • 病毒学检测
      • 特异性抗体阳性:如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阳性,支持感染性病因。
  4. 腰椎穿刺

    • 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蛋白质升高而细胞数正常,是吉兰-巴雷综合症的特征性表现。
  5. 其他检查

    • 遗传学检测:对于怀疑遗传性神经肌肉病的患者,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如SMN1基因突变检测(脊髓性肌萎缩症)。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电生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合典型症状及流行病学史。
  • 辅助检查以电生理检查(肌电图)和影像学检查(MRI、CT)为主,进一步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电生理结果(如神经传导速度、失神经电位)和影像学发现(如脊髓或脑干异常信号)。

权威依据:《神经病学》教科书、《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指南、《神经影像学》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