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丧Demoralization
编码MB22.2
关键词
索引词Demoralization、沮丧
别名闷闷不乐、灰心丧气、失落、失意、悲观
(MB22.2)沮丧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
情绪低落
- 核心特征:持续性的悲伤、无助感或空虚感,对日常活动兴趣显著减退(常见)。
- 伴随情绪:绝望感(70%-90%)、焦虑(40%-60%)。
-
自我效能感丧失
- 主观体验:对自身应对挑战的能力失去信心,常伴有“无法掌控生活”的无力感(高,80%-90%)。
- 认知偏差:负性自我评价,如“我什么都做不好”(常见)。
-
动力与精力下降
- 活动减少:启动或维持目标导向行为的意愿显著降低(常见)。
- 疲劳感:即使休息后仍感到精力不足(60%-80%)。
-
社交退缩
- 行为表现:主动回避社交互动,因害怕被评价或无力应对人际压力(50%-70%)。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
行为观察
- 动作迟缓:言语减少、反应时间延长(常见)。
- 表情与姿态:面部表情呆滞、姿势萎靡(60%-80%)。
-
功能损害
- 工作/学习效率下降:任务完成时间延长,错误率增加(高,70%-90%)。
- 日常活动减少:如个人卫生、饮食规律性变差(50%-70%)。
-
生理指标
- 睡眠障碍:失眠(入睡困难或早醒)或过度睡眠(60%-80%)。
- 食欲改变:体重波动(增加或减少≥5%)(40%-60%)。
实验室与影像学特征
目前尚无特异性实验室或影像学标志物可直接诊断沮丧。以下发现可能与继发性生理改变相关:
- 神经内分泌检测
- 皮质醇水平:部分患者呈现HPA轴功能亢进(昼夜节律紊乱)(20%-40%)。
- 脑影像学
- 功能性MRI:前额叶皮层与边缘系统(如杏仁核)的功能连接异常(研究阶段,无明确流行病学数据)。
参考文献
- ICD-11临床描述与诊断指南(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明确将沮丧归类为涉及动力/精力的症状,并描述其核心特征。
- 临床心理学研究:多项横断面研究支持自我效能感丧失和动力下降的高发生率(如Clarke et al., 2016)。
- 神经生物学证据:基于《精神病学研究》(Psychiatry Research)的综述指出HPA轴失调与慢性压力相关症状的关联(Smith & Nichols, 2021)。
注:上述几率数据综合临床观察与队列研究,具体比例因人群、评估工具及病程阶段而异。需结合全面临床评估排除抑郁障碍、适应障碍等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