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纤维瘤和瘢痕疙瘩Unspecified Fibromatoses or keloids
编码EE6Z
关键词
索引词Fibromatoses or keloids、未特指的纤维瘤和瘢痕疙瘩、纤维瘤病NOS [possible translation]
缩写XH8E66
别名纤维瘤、疤痕疙瘩、硬纤维瘤、软纤维瘤、皮赘、皮肤纤维瘤、增生性瘢痕、瘢痕增生、纤维组织肿瘤
未特指的纤维瘤和瘢痕疙瘩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纤维瘤:梭形成纤维细胞与胶原纤维呈编织状排列,因子XIIIa阳性表达
- 瘢痕疙瘩:嗜酸性胶原纤维束呈"漩涡样"排列,缺乏弹性纤维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典型皮损特征:
- 纤维瘤:皮肤内/皮下硬结(直径0.5-2cm),边界清楚,质地坚硬
- 瘢痕疙瘩:超出原伤口范围的蟹足状隆起瘢痕(>6个月持续增长)
- 病变部位符合:
- 纤维瘤好发于四肢/躯干,瘢痕疙瘩高发于胸肩部/耳垂
- 典型皮损特征: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创伤史:瘢痕疙瘩有明确皮肤损伤史(手术/烧伤/穿刺)
- 症状表现:
- 瘙痒评分≥4分(视觉模拟量表0-10分)
- 关节活动受限(瘢痕挛缩致关节活动度减少>15%)
- 高危因素:
- 深色皮肤(Fitzpatrick IV-VI型)
- HLA-B21/TGFB1基因多态性
- 年龄10-30岁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一级检查
├─ 临床评估
│ ├─ 皮损特征记录(尺寸/形态/质地)
│ └─ 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
├─ 影像学检查
│ ├─ 高频超声(首选)
│ ├─ MRI(深部病变)
│ └─ CT(钙化评估)
└─ 病理学检查
├─ 组织活检(金标准)
└─ 免疫组化(α-SMA/XIIIa因子)
- 判断逻辑:
- 高频超声:
- 低回声伴后方声影 → 支持纤维瘤诊断
- 不均匀血流信号 → 提示活动期瘢痕疙瘩
- MRI:
- T2低信号 → 典型纤维瘤表现
- T2不均匀高信号 → 瘢痕疙瘩炎症活动期
- 病理检查:
- 漩涡状胶原+无弹性纤维 → 确诊瘢痕疙瘩
- 编织状胶原+XIIIa阳性 → 确诊纤维瘤
- 高频超声:
三、实验室参考值
-
组织病理学指标:
- 异常胶原比例:
- I/III型胶原比<1:4 → 提示病理性纤维增生
- 处理:需结合临床表现排除硬皮病等
- α-SMA阳性率:
-
30%肌纤维母细胞 → 提示侵袭性生长倾向
-
- 异常胶原比例:
-
炎症标志物:
- 血清TGF-β1:
-
40 ng/mL → 提示瘢痕疙瘩活动期(需加强抗纤维化治疗)
-
- IL-6:
-
15 pg/mL → 反映瘙痒严重程度(指导抗炎治疗)
-
- 血清TGF-β1:
-
基因检测:
- HLA-B21阳性:
- 复发风险增加3倍(需制定预防性治疗方案)
- HLA-B21阳性:
四、诊断流程要点
- 基本路径:
- 典型皮损 + 超声/MRI特征 → 初步诊断
- 病理检查 → 最终确诊及分型
- 鉴别重点:
- 纤维瘤 vs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后者CD34阳性
- 瘢痕疙瘩 vs 增生性瘢痕:前者超越原伤口边界
- 治疗提示:
- TGF-β1>40 ng/mL → 优先选用TGF-β抑制剂
- 关节活动受限 → 需早期物理治疗干预
参考文献:
《Rook's Textbook of Dermatology》(第9版)
WHO《皮肤肿瘤病理与遗传学分类》
J Am Acad Dermatol 2023;88(1):123-135 (瘢痕疙瘩诊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