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寻常型天疱疮Other specified Pemphigus vulgaris
编码EB40.0Y
关键词
索引词Pemphigus vulgaris、其他特指的寻常型天疱疮、外阴天疱疮、阴茎天疱疮、阴茎寻常性天疱疮、增殖型天疱疮、增殖性天疱疮
缩写OTP、Ordinary-Pemphigus-Abbreviation
别名火赤疮、天疱、天疱疮、Pemphigus-Vulgaris、PV
其他特指的寻常型天疱疮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显示表皮内水疱伴棘层松解(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丧失)。
- 基底细胞层上方出现"墓碑样"排列的松解细胞(特征性改变)。
- 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查:
- 表皮细胞间IgG抗体沉积("网状"荧光模式)。
- 补体C3共沉积(阳性率>90%)。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支持条件(临床与血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松弛性水疱(直径<3cm),尼氏征阳性(摩擦后表皮剥离)。
- 黏膜糜烂(口腔/生殖器),边缘残留灰白色疱壁碎片。
- 血清学检测:
- 抗Dsg3抗体阳性(ELISA法,阳性率80%-90%)。
- 抗Dsg1抗体阳性(阳性率50%-60%)。
- 间接免疫荧光(IIF):
- 猴食管或人表皮底物显示细胞间IgG沉积(滴度≥1:40)。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确诊需同时满足:
- 组织病理学棘层松解证据。
- 直接免疫荧光IgG网状沉积。
- 若无DIF,需满足以下三项:
- 典型皮损(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
- 黏膜糜烂。
- 抗Dsg3抗体阳性(ELISA值>20 U/ml)。
- 确诊需同时满足: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评估] --> B[皮肤活检] A --> C[直接免疫荧光] B --> D[组织病理学] C --> E[IgG/C3沉积] A --> F[血清学检测] F --> G[ELISA抗Dsg抗体] F --> H[间接免疫荧光] A --> I[黏膜评估] I --> J[口腔糜烂检查] I --> K[生殖器检查] -
判断逻辑:
- 组织病理学:
- 棘层松解是核心依据,但需排除疱疹病毒感染(Tzanck涂片阴性)。
- 直接免疫荧光:
- IgG网状沉积具诊断特异性,阴性需重复取材(取水疱旁正常皮肤)。
- ELISA抗Dsg抗体:
- 抗Dsg3>40 U/ml提示活动期,<14 U/ml提示缓解(监测治疗反应)。
- 间接免疫荧光:
- 滴度≥1:160支持活动性疾病,但需排除假阳性(如类风湿因子干扰)。
- 组织病理学: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抗Dsg抗体(ELISA):
- 抗Dsg3>20 U/ml:提示黏膜受累风险,需加强口腔护理。
- 抗Dsg1>14 U/ml:预示皮肤广泛病变,需系统治疗。
- 双抗体阳性:提示重症可能,需联合免疫抑制剂。
-
间接免疫荧光滴度:
- ≥1:160:活动期标志,需调整免疫抑制剂量。
- 4倍下降:治疗有效指标,可逐步减药。
-
血常规:
- 白细胞>11×10⁹/L:提示感染风险(糖皮质激素副作用)或疾病活动。
-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可能伴发药物过敏,需排查诱因。
-
组织病理学特征:
- 基底层上裂隙:早期诊断线索,需结合DIF确认。
- 嗜酸性海绵形成:需鉴别大疱性类天疱疮。
四、总结
- 确诊核心:组织病理学棘层松解 + 直接免疫荧光IgG网状沉积。
- 关键鉴别:抗Dsg3抗体是黏膜损伤标志,抗Dsg1抗体反映皮肤严重度。
- 治疗监测:ELISA抗体水平是调整治疗的核心指标(目标值<14 U/ml)。
参考文献:
- 《Rook皮肤病学》第9版(组织病理学标准)
-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2018年共识(抗体阈值)
-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20年综述(治疗监测标准)
- 国际自身免疫性大疱病诊断指南(2022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