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瘢痕疙瘩性疾患Other specified Keloid or hypertrophic scars
编码EE60.Y
关键词
索引词Keloid or hypertrophic scars、其他特指的瘢痕疙瘩性疾患、瘢痕疙瘩性痤疮、痤疮型瘢痕疙瘩、瘢痕瘤性毛囊炎、痤疮性毛囊炎、颈项部瘢痕疙瘩性毛囊炎、颈项部瘢痕疙瘩性痤疮
缩写瘢痕疙瘩性疾患
别名瘢痕增生病、瘢痕过度增生、蟹足肿
其他特指的瘢痕疙瘩性疾患(EE60.Y)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阳性:
- 皮肤活检显示真皮层内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胶原纤维过度沉积且排列紊乱,伴血管数量减少。
- 典型临床表现:
- 瘢痕组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隆起增厚),超出原始伤口范围(蟹足样延伸),质地坚硬,表面光滑或凹凸不平,呈红色至暗红色。
- 组织病理学检查阳性:
-
支持条件(临床与辅助依据):
- 病史特征:
- 明确皮肤损伤史(手术、烧伤、穿刺伤)或慢性炎症史(重度痤疮、反复毛囊炎)。
- 病变位于高张力区域(胸骨前、肩部、关节周围)。
- 影像学特征:
- 超声显示皮下硬结伴均匀/轻度不均回声,边界清晰;MRI显示T1/T2加权像低信号。
- 免疫组化特征:
- TGF-β表达显著升高(阳性率>70%),α-SMA染色阴性或弱阳性(阳性率<40%)。
- 病史特征: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理活检,需同时满足:
- 典型临床表现(隆起+超出伤口范围+坚硬质地)。
- 至少两项支持条件(如损伤史+影像学特征)。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评估] --> B[病史采集] A --> C[体格检查] B --> D[创伤/炎症史] C --> E[瘢痕位置/形态/质地] A --> F[影像学检查] F --> G[超声] F --> H[MRI] A --> I[确诊检查] I --> J[组织活检] I --> K[免疫组化] -
判断逻辑:
- 超声检查:
- 均匀回声+边界清晰 → 支持瘢痕疙瘩
- 不均回声+模糊边界 → 需排除肿瘤
- MRI检查:
- T1/T2低信号 → 反映胶原致密化
- 信号不均+浸润生长 → 提示恶性转化风险
- 组织活检:
- 胶原排列紊乱+血管减少 → 确诊核心依据
- 成纤维细胞超活化 → 提示进展性
- 免疫组化:
- TGF-β高表达+α-SMA阴性 → 区别于肥厚性瘢痕
- HLA基因型检测 → 评估遗传易感性
- 超声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组织病理学:
- 胶原过度沉积:提示成纤维细胞功能失控,需抗纤维化治疗(如硅酮制剂)。
- 血管数量减少:解释瘢痕苍白化倾向,影响药物渗透效率。
-
免疫组化:
- TGF-β升高:需靶向治疗(如TGF-β抑制剂)。
- α-SMA阴性:区别于创口愈合期(后者阳性),排除急性损伤。
-
影像学:
- 超声显示硬结>5mm:提示需手术干预。
- MRI显示深层浸润:警示关节功能受损风险。
-
血清学(可选):
- IgE升高:伴瘙痒时提示抗组胺治疗价值。
- CRP/ESR升高:活动期炎症标志,需抗炎管理。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病理活检的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紊乱特征。
- 鉴别重点:α-SMA阴性/TGF-β高表达区别于肥厚性瘢痕。
- 治疗导向:
- 超声/MRI评估手术可行性
- 免疫组化指导靶向药物选择
参考文献:
- WHO《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 EE60.Y条目
- 《安德鲁斯皮肤病学》第13版(Andrews' Diseases of the Skin)
- 美国皮肤病学会(AAD)《瘢痕管理临床指南》
- J Am Acad Dermatol. 2023;88(1):S0190-9622(22)03201-5(瘢痕疙瘩病理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