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新生儿皮下脂肪疾患Unspecified Neonatal disorders of subcutaneous fat
编码KC22.Z
关键词
索引词Neonatal disorders of subcutaneous fat、未特指的新生儿皮下脂肪疾患、新生儿皮下脂肪疾患
缩写新生儿皮下脂肪病、NSXZB
别名新生儿皮下脂肪疾病、新生儿皮下脂肪障碍
未特指的新生儿皮下脂肪疾患(KC22.Z)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典型症状
- 皮下结节或硬肿:
- 出生后6-10天内出现无痛性皮下结节或斑块,大小不等(黄豆至鸡蛋大小),质地坚硬(常见,70%-90%)。
- 好发于臀部、大腿、面颊及躯干(60%-80%)。
- 皮肤颜色改变:
- 结节表面呈鲜红色或紫红色,边界清晰(常见,70%-80%)。
非典型症状
- 局部触痛或波动感:
- 结节后期可能软化,出现波动感(较少见,10%-20%)。
- 全身性症状:
- 低体温或喂养困难(与寒冷损伤或感染相关,较少见,15%-25%)。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典型体征
- 皮下硬结:
- 触诊可及橡皮样质地硬结,活动度低(高,80%-90%)。
- 皮肤温度正常或稍低:
- 病变部位通常无红肿,表面温度与周围皮肤一致(常见,60%-80%)。
非典型体征
- 钙盐沉积:
- 结节内可检测到钙化灶(病理检查发现,较少见,10%-20%)。
- 局部溃疡或瘢痕形成:
- 极少数病例结节破溃后形成溃疡,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罕见,<5%)。
实验室与影像学特征
- 实验室检查
- 高钙血症:血钙水平升高(常见并发症,20%-30%)。
- 血小板减少:早期暂时性血小板计数下降(较少见,10%-15%)。
- 影像学表现
- 超声检查:皮下脂肪层显示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敏感性高,80%-90%)。
- CT检查:局部皮下脂肪增厚伴钙化灶(特异性高,但较少常规应用)。
文献支持
- 症状与体征:《中华儿科杂志》(2014)报道了典型皮下硬结的自然消退过程及高钙血症风险[1];《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指出紫红色结节为特异性表现[3]。
- 并发症:万方数据库病例分析(2020)显示20%-30%患儿出现高钙血症,需监测至出生后6个月[7]。
- 影像学:B超检查被推荐为首选诊断工具,敏感性达80%-90%[5]。
注:未特指类型涵盖多种亚型,临床表现可能重叠,需结合病理检查(脂肪坏死伴炎性细胞浸润)及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新生儿硬肿症、皮下坏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