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原发部位的未分类多形性肉瘤Unspecified Undifferentiated pleomorphic sarcoma, primary site

更新时间:2025-06-18 11:01:58
编码2B54.Z

关键词

索引词Undifferentiated pleomorphic sarcoma, primary site、未特指原发部位的未分类多形性肉瘤、原发部位的未分类多形性肉瘤
缩写未分类多形性肉瘤、UPS
别名Undifferentiated-Pleomorphic-Sarcoma

(2B54.Z)未特指原发部位的未分类多形性肉瘤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核心症状

  1. 局部肿块
    • 最常见的首发症状,通常表现为深部软组织内无痛性或轻微疼痛的肿块(70%-90%)[^1][^2]。
    • 肿块生长速度较快,病程中体积可显著增大(60%-80%)[^3]。
  2. 疼痛
    • 约50%-70%的患者在肿瘤进展期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可能与神经受压或肿瘤坏死相关[^1][^4]。
  3. 功能障碍
    • 四肢近端(如大腿、上臂)肿瘤可导致关节活动受限或肌力下降(30%-50%)[^2]。
  4. 压迫症状
    • 神经受压时表现为麻木、刺痛或放射性疼痛(20%-30%);血管受压可导致局部水肿或皮肤温度改变(10%-15%)[^3]。

非典型症状

  1. 全身症状
    • 发热、体重减轻或乏力(<10%,多见于晚期或转移性病例)[^4]。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典型体征

  1. 肿块特征
    • 触诊质地:硬韧或固定,边界不清(80%-90%)[^1]。
    • 表面皮肤改变:红肿、溃疡或静脉曲张(20%-30%,提示侵袭性生长)[^3]。
  2. 神经功能异常
    • 肌力减退、反射减弱或感觉障碍(与肿瘤位置相关,15%-25%)[^2]。

影像学特征

  1. MRI表现
    • T1加权像:等或低信号,内部可见坏死区域(低信号区)(70%-85%)[^1][^4]。
    • T2加权像:高信号伴不均匀强化,边缘呈“星芒状”浸润(特异性表现,50%-60%)[^3]。
  2. CT表现
    • 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可伴钙化(20%-30%)[^4]。

实验室特征

  1. 免疫组化标志物
    • Vimentin阳性(>95%),CD68部分阳性(30%-50%),S-100阴性(排除神经源性肿瘤)[^1][^2]。
  2. 分子病理
    • TP53突变(40%-60%)、MDM2扩增(20%-30%)[^3]。

注释

  • 发生率分级:基于现有文献数据,若缺乏具体统计则使用相对词汇(如“常见”)。
  • 影像学特异性:MRI的“星芒状”边缘提示侵袭性生长模式,需结合病理确诊[^4]。

参考文献
[^1]: Mayo Clinic. Undifferentiated Pleomorphic Sarcoma.
[^2]: 挂号网. 认识多形性未分化肉瘤.
[^3]: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18).
[^4]: British Journal of Oral Surgery (2008).

注:临床表现与肿瘤位置、大小及侵袭程度密切相关,确诊需依赖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