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先天性黑素细胞痣Unspecified Congenital melanocytic naevus
编码2F20.2Z
关键词
索引词Congenital melanocytic naevus、未特指的先天性黑素细胞痣、先天性黑素细胞痣、先天性色素痣、球状黑素细胞痣(皮血管镜检查)
缩写XH5YN0、先天性黑素细胞痣NOS
别名胎记、先天性黑色素痣、出生时就有的痣
未特指的先天性黑素细胞痣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可见成熟黑素细胞巢状分布
- 细胞延伸至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
- 巨痣中可见多形性细胞团及神经样结构(WHO皮肤肿瘤分类,2022)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出生时存在的色素性皮损
- 直径范围数毫米至数十厘米
- 边界清晰的斑块或结节状病变
- 典型的色素特征
- 均匀或深浅不一的棕褐色至蓝黑色
- 表面光滑或伴毛发增生(中型以上病变)
- 出生时存在的色素性皮损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皮肤镜特征
- 球形模式(60-80%病例):真皮内黑素细胞巢球状分布
- 网状色素沉着(40-50%中型痣)
- 恶变风险标志
- 直径≥20cm(终生恶变风险5-10%)
- 躯干中线分布或多发卫星灶
- 伴随症状
- 青春期前病变扩展
- 神经症状(提示软脑膜黑素细胞增生症)
- 皮肤镜特征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形态学评估] A --> C[深度评估] A --> D[恶变风险评估]
B --> B1(临床视诊:颜色/边界/表面特征) B --> B2(皮肤镜检查:球形模式/网状色素) B --> B3(全身摄影:记录病变进展)
C --> C1(高频超声:测量浸润深度) C --> C2(MRI:皮下组织/神经侵犯评估)
D --> D1(组织活检:细胞异型性检测) D --> D2(基因检测:NRAS突变筛查) D --> D3(头颅MRI:软脑膜病变筛查)
判断逻辑:
-
皮肤镜检查
- 球形模式→支持先天性痣诊断(与获得性痣鉴别)
- 结构紊乱/多色性→提示恶变可能(需活检)
-
影像学检查
- 超声显示皮下浸润深度>2mm→符合先天性特征
- MRI发现神经样结构→支持巨痣诊断
-
组织活检指征
- 病变快速增大/溃疡/出血→立即活检
- 直径≥20cm→定期活检监测(每6-12个月)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组织病理学
- 异常发现:真皮深层细胞巢+附属器浸润
- 意义:确诊先天性痣,区别于交界痣
- 异型细胞/核分裂象
- 意义:提示恶变倾向(需扩大切除)
- 异常发现:真皮深层细胞巢+附属器浸润
-
分子检测
- NRAS突变阳性(约80%巨痣)
- 意义:确认巨痣亚型,恶变风险增加
- 处理:加强监测频率,考虑预防性切除
- BRAF突变阳性
- 意义:罕见(<5%),需排除合并获得性痣
- NRAS突变阳性(约80%巨痣)
-
免疫组化
- S100/HMB45阳性
- 意义:确认黑素细胞来源
- Ki-67指数>5%
- 意义:提示增殖活跃,恶变风险升高
- S100/HMB45阳性
四、诊断流程要点
-
确诊路径
- 出生色素病变 + 典型临床表现 → 皮肤镜初筛 → 病理活检确诊
-
风险分层管理
- 小型痣(<1.5cm):年度皮肤镜随访
- 巨痣(≥20cm):
- 每6个月皮肤镜+摄影
- 每2年头颅MRI(排除神经侵犯)
- NRAS突变阳性者考虑预防性切除
参考文献
- WHO皮肤肿瘤分类(2022版)
- 《Fitzpatrick's Dermatology》(第9版)
- Caccavale S et al. Dermatology. 2020(恶变风险评估)
- 中国《黑色素瘤诊疗指南》(20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