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眼或眼附属器恶性肿瘤Other specified Malignant neoplasms of eye or ocular adnexa

更新时间:2025-06-18 19:26:37
编码2D0Y

关键词

索引词Malignant neoplasms of eye or ocular adnexa、其他特指的眼或眼附属器恶性肿瘤、眼或眼附属器黑色素瘤、葡萄膜黑色素瘤、眼或眼附属器交搭跨越的黑色素瘤、眼或眼附属器交搭跨越的恶性神经上皮肿瘤
缩写其他特指眼或眼附属器恶性肿瘤、其他特指眼恶性肿瘤、Other-Specified-Ocular-Malignant-Neoplasms
别名眼或眼附属器恶性肿瘤NOS、Cancer-of-Eye-NOS、Malignant-Neoplasms-of-Eye-or-Ocular-Adnexa

其他特指的眼或眼附属器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通过手术活检或穿刺获取肿瘤组织,显微镜下观察到恶性肿瘤细胞(如异型性细胞、核分裂象增多)。
      • 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如HMB-45(黑色素瘤标记)、S-100(神经源性肿瘤标记)等特异性标记物表达。
  2.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视力下降合并以下至少一项:
      • 眼底检查发现黄白色病灶或视网膜脱离(裂隙灯/眼底镜证实)。
      • 眼球突出(Hertel突眼计测量突眼度≥3mm)。
    • 影像学证据
      • MRI或CT显示眼内或眶内占位性病变(边界不清、浸润性生长)。
  3.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肿瘤标志物异常
      • 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250 U/L),与肿瘤负荷相关。
      • 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血浆cMET水平升高(>2.5 ng/mL)。
    • 遗传学检测
      • BAP1基因胚系突变(家族性葡萄膜黑色素瘤)。

二、辅助检查

  1. 检查项目树

辅助检查体系
├─ 影像学检查
│ ├─ 超声检查(A/B超)
│ ├─ 眼眶MRI(增强+脂肪抑制序列)
│ └─ 眼眶CT(骨窗+软组织窗)
├─ 病理学检查
│ ├─ 组织活检(金标准)
│ └─ 细胞学穿刺(前房/玻璃体穿刺)
├─ 实验室检查
│ ├─ 肿瘤标志物(LDH、cMET)
│ └─ 炎症指标(CRP、ESR)
└─ 遗传学检测
├─ BAP1基因测序
└─ GNAQ/GNA11突变检测

  1. 判断逻辑

    • 超声检查

      • 判断要点:
      • A超显示低回声病灶,内部反射不规则(恶性特征)。
      • B超可见蘑菇形或领扣样肿物(脉络膜黑色素瘤典型表现)。
      • 联合应用:与MRI共同评估肿瘤基底宽度和高度。
    • 增强MRI

      • T1加权像高信号、T2加权像低信号(黑色素瘤特征性表现)。
      • 动态增强扫描显示"快进快出"强化模式(恶性肿瘤血供特点)。
    • 荧光素血管造影(FFA)

      • 双循环征(早期肿瘤血管显影,晚期周边渗漏)。
      • 遮蔽荧光(出血或色素遮挡)。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1. 肿瘤标志物

    • LDH >250 U/L
      • 提示肿瘤代谢活跃或转移可能,需结合影像学排查肝转移。
    • cMET >2.5 ng/mL
      • 特异性提示葡萄膜黑色素瘤进展风险,需每3个月随访。
  2. 炎症指标

    • CRP >10 mg/L
      • 需排除肿瘤继发感染或副肿瘤综合征。
    • ESR >20 mm/h
      • 持续升高提示全身炎症反应,建议PET-CT排查远处转移。
  3. 遗传检测

    • BAP1突变阳性
      • 需对家族成员进行基因筛查,建议每年眼底检查+全身肿瘤筛查。
    • GNAQ突变阳性
      • 提示对MEK抑制剂治疗可能敏感,需转介肿瘤内科会诊。

四、诊断流程总结

  1. 初筛:视力检查+眼底镜→发现可疑病灶。
  2. 定位:超声/MRI→明确肿瘤范围。
  3. 定性:病理活检+免疫组化→确定肿瘤类型。
  4. 分期:全身PET-CT→排查转移灶。
  5. 预后:遗传检测→指导治疗及家族筛查。

参考文献
《中华眼科杂志》眼部肿瘤诊疗共识(2023版)
AJCC第8版眼肿瘤分期手册
国际葡萄膜黑色素瘤研究组(COMS)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