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良性血管肿瘤Other specified Benign vascular neoplasms
编码2E81.Y
关键词
索引词Benign vascular neoplasms、其他特指的良性血管肿瘤
缩写QTS-BVT、QTSBVT
别名良性血管瘤、良性血管肿瘤、血管瘤-良性-其他类型、血管肿瘤-良性-其他类型
其他特指的良性血管肿瘤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活检标本镜下见异常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结构紊乱的血管网络(如海绵状、毛细血管或混合型结构)。
-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CD34、ERG)阳性。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支持条件(临床与影像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无痛性皮肤/软组织肿块(70%-90%),质地柔软,可压缩。
- 表浅病变呈红色/紫色斑块(50%-70%),深部病变可能仅表现为局部包块。
- 影像学特征:
- 多普勒超声显示肿瘤内丰富血流信号(>90%)。
- CT/MRI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特征(如肝血管瘤)。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法活检(如深部肿瘤),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可压缩性肿块+颜色改变)。
- 影像学特征(超声丰富血流+CT/MRI渐进性强化)。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树:
- 首选检查:
- 多普勒超声(浅表肿瘤):评估血流特征,筛查首选。
- 增强CT/MRI(深部肿瘤):明确肿瘤范围及与周围组织关系。
- 补充检查:
- 血管造影(DSA):用于术前评估复杂病例的供血血管。
- 首选检查:
-
病理学检查树:
- 穿刺活检(适用于可触及肿块):获取组织标本进行病理诊断。
- 术中冰冻切片(深部肿瘤切除时):快速确认肿瘤性质。
-
判断逻辑:
- 超声血流丰富但边界不清:需与血管肉瘤鉴别,进一步行增强CT或活检。
- CT/MRI无渐进性强化:需排除转移瘤或淋巴瘤,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病理学检查:
- CD31/CD34阳性:确诊血管源性肿瘤的核心依据。
- Ki-67指数<5%:提示良性生物学行为。
-
影像学检查:
- 超声高血流信号(PSV>40 cm/s):支持血管瘤诊断,但需排除动静脉畸形。
- MRI T2WI高信号伴“灯泡征”:肝血管瘤特异性表现(敏感性>95%)。
-
血液检查:
- D-二聚体轻度升高(1-2 μg/mL):可能提示肿瘤内微血栓形成(10%-20%)。
- 血小板计数正常:与血管肉瘤不同,良性血管瘤极少引起血小板消耗。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病理学检查(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深部肿瘤可结合影像学特征。
- 辅助检查以超声/CT/MRI为主,重点观察血流特征及强化模式。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谨慎解读,血液指标多无特异性,病理及影像学更具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 WHO《软组织肿瘤分类(2020版)》
- 《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第10版)
- 2021年《Radiology》关于血管瘤影像学诊断的共识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