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平滑肌瘤Leiomyoma of uterus
编码2E86.0
关键词
索引词Leiomyoma of uterus、子宫平滑肌瘤、子宫肌瘤、子宫体平滑肌瘤、子宫黏膜下平滑肌瘤、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肌壁间平滑肌瘤、子宫肌壁间肌瘤、子宫浆膜下平滑肌瘤、子宫浆膜下肌瘤、子宫纤维平滑肌瘤、平滑肌纤维瘤NOS、子宫平滑纤维肌瘤、子宫纤维肌瘤、子宫体纤维肌瘤、未特指部位的奇异性平滑肌瘤、未特指部位的富细胞性平滑肌瘤、未特指部位的上皮样平滑肌瘤、子宫颈平滑肌瘤、寄生性平滑肌瘤、带蒂平滑肌瘤
同义词Uterine myoma、leiomyomata of uterus、uterine fibroid、fibroid of corpus uteri、leiomyoma of corpus uteri、leiomyoma of body of uterus、uterine fibroid tumour、uterine leiomyoma
缩写U肌瘤
别名子宫纤维瘤、子宫体肌瘤、子宫颈肌瘤、寄生性肌瘤、带蒂肌瘤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99N3 子宫
XA3FR4
子宫内膜基质XA5WW1
子宫颈XA9DM0
子宫内膜腺体XA5229
子宫体XA7F09
子宫峡部XA3QZ2
子宫腔XA8QA8
子宫内膜XA3V49
子宫底XA0KR7
子宫结缔组织和其他软组织XA3Z33
子宫内口XA7Z73
宫颈管XA9HG1
子宫旁组织XA2LU5
子宫肌层组织病理
XA2LU5
脂肪平滑肌瘤XA2LU5
肌脂瘤XA2LU5
上皮样平滑肌瘤XA2LU5
横纹肌瘤,NOSXA2LU5
成人细胞性横纹肌瘤XA2LU5
胎儿型横纹肌瘤XA2LU5
黏液样平滑肌瘤XA2LU5
糖原型横纹肌瘤XA2LU5
丛状平滑肌瘤XA2LU5
肌瘤XA2LU5
血管肌瘤XA2LU5
叶状平滑肌瘤XA2LU5
奇异型平滑肌瘤XA2LU5
平滑肌瘤,水肿性XA2LU5
平滑肌瘤,卒中性XA2LU5
平滑肌瘤,NOSXA2LU5
生殖器横纹肌瘤XA2LU5
细胞性平滑肌瘤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子宫平滑肌瘤,通常简称为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这类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形成,其特征为梭形细胞呈束状交错排列,形成典型的漩涡状结构。子宫平滑肌瘤好发于30~50岁的育龄妇女,20岁以下女性发病率不足1%。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约20-30%的育龄女性存在子宫肌瘤,但约50%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
根据肌瘤与子宫壁的解剖关系,分为三类:
- 黏膜下肌瘤:向宫腔方向生长,突出于子宫内膜表面。
- 肌壁间肌瘤:完全位于子宫肌层内。
- 浆膜下肌瘤:向子宫浆膜面生长,可形成带蒂的阔韧带肌瘤。
病因学特征
子宫平滑肌瘤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确认的相关因素包括:
-
遗传易感性:
- 家族史使患病风险提高2-3倍,40-50%患者存在MED12、HMGA2等基因的体细胞突变。
-
性激素调控:
- 雌激素促进肌瘤细胞增殖,孕激素调控细胞分化。妊娠期肌瘤可能快速增大,绝经后多自行萎缩。
- 局部雌激素代谢异常(如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活性增高)导致组织内雌激素浓度升高。
-
干细胞起源学说:
- 子宫肌层干细胞在表观遗传学改变影响下发生单克隆增殖。
-
其他协同因素:
- 初潮早(<11岁)、未生育、肥胖(BMI>30)增加患病风险。
- 高血压与肌瘤体积呈正相关,可能与血管重塑机制有关。
病理机制
肌瘤由致密排列的梭形平滑肌细胞构成,与周围正常肌组织存在假包膜分界。大体标本呈灰白色结节状,切面呈漩涡样纹理。临床症状与肌瘤位置、大小密切相关:黏膜下肌瘤易引起异常子宫出血,肌壁间肌瘤>5cm可致压迫症状,浆膜下肌瘤带蒂扭转时可引发急腹症。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异常子宫出血:表现为经量过多(>80ml/周期)、经期延长或周期缩短。
- 占位效应:下腹坠胀、尿频(前壁肌瘤压迫膀胱)、便秘(后壁肌瘤压迫直肠)。
- 生育影响:黏膜下肌瘤可使自然流产率增加至40%,着床率下降约70%。
参考文献:《中华妇产科学》、《现代妇科肿瘤学》等权威教材及相关临床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