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反社会品行障碍Unspecified Conduct-dissocial disorder

更新时间:2025-06-19 03:36:30
编码6C91.Z

关键词

索引词Conduct-dissocial disorder、未特指的反社会品行障碍、反社会品行障碍、品行障碍
缩写NOS-反社会品行障碍、未特指-反社会品行障碍
别名反社会行为障碍-未特指、反社会人格障碍-未特指、未特指反社会性品行障碍

未特指的反社会品行障碍,童年起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行为模式评估
      • 符合ICD-11中"反社会品行障碍,童年起病"的核心行为特征(≥3项),持续至少12个月。
      • 排除物质滥用、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器质性或继发性病因(需精神科专科评估)。
  2.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持续性行为异常
      • 反复出现攻击性(如斗殴、虐待动物)、破坏性(故意损毁财物)、欺骗性(诈骗、谎言)或严重违规行为(逃学、离家出走)。
    • 功能损害证据
      • 显著影响社会功能(学业失败、职业障碍、家庭关系破裂)且持续1年以上。
    • 起病年龄
      • 行为异常必须在青春期前(通常≤12岁)出现并持续。
  3.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心理特征
      • 缺乏同理心(对伤害行为无愧疚感)或冲动控制障碍(高风险行为)。
      • 归因偏误(将他人意图解释为敌意)。
    • 社会因素
      • 存在儿童期虐待/忽视史、家庭功能失调或社区暴力暴露史。
    • 生理指标
      • 自主神经测试异常(皮肤电传导迟钝)或疼痛感知阈值升高(实验性疼痛测试)。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体系] --> B[行为评估] A --> C[心理测评] A --> D[社会环境调查] A --> E[生理指标检测]

B --> B1[结构化访谈] B --> B2[行为观察记录] B1 --> B11[K-SADS-PL] B2 --> B21[学校/司法档案]

C --> C1[共情能力测试] C --> C2[冲动控制评估] C1 --> C11[IRI量表] C2 --> C21[Barratt冲动量表]

D --> D1[家庭功能评估] D --> D2[创伤暴露筛查] D1 --> D11[FAD量表] D2 --> D21[CTQ量表]

E --> E1[自主神经检测] E --> E2[疼痛阈值测试] E1 --> E11[皮肤电反应] E2 --> E21[冷加压试验]

判断逻辑说明

  1. 行为评估
    • K-SADS-PL访谈:识别攻击/欺骗等核心行为频率,≥3项阳性且持续12个月符合诊断阈值。
    • 档案记录:司法/学校记录提供客观行为证据,需排除偶发事件。
  2. 心理测评
    • IRI量表:共情总分≤40分(正常≥60)支持"缺乏同理心"特征。
    • Barratt量表:注意力冲动分≥70(T分)提示冲动控制缺陷。
  3. 社会环境调查
    • FAD量表:家庭功能评分>2.0(1-4级)表明功能失调。
    • CTQ量表:情感虐待/忽视分≥15分(子量表)提示高风险环境。
  4. 生理检测
    • 皮肤电反应:对压力刺激反应幅度<0.5μS(正常>1.0μS)提示自主神经钝化。
    • 冷加压试验:痛觉耐受时间>120秒(正常<90秒)支持痛觉感知异常。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1. 神经影像学(非诊断必需)

    • fMRI异常
      • 杏仁核对恐惧面孔反应性降低(激活强度<-0.5 Z值)→ 提示情感处理缺陷。
      • 眶额叶皮层灰质体积<8000mm³(正常>9000mm³)→ 关联冲动控制障碍。
    • 处理建议:结果需结合行为评估,不作为独立诊断依据。
  2. 遗传检测(研究用途)

    • MAOA基因型
      • 低活性等位基因(如3R/3R)→ OR值1.5-2.0攻击行为风险,需谨慎解读环境交互作用。
    • 临床意义:仅用于机制研究,禁止用于临床诊断或风险评估。
  3. 自主神经检测

    • 皮肤电传导基础值<1μS(正常1.5-5μS)→ 提示情感唤醒不足,需复查排除技术误差。
    • 异常处理:重复测试确认后,可作为神经生物学佐证。

四、诊断流程总结

  1. 核心路径
    • 必须满足ICD-11行为标准(持续性+功能损害)及起病年龄要求。
  2. 辅助价值
    • 心理测评量化共情/冲动缺陷,社会环境调查揭示风险因素。
    • 生理指标提供神经生物学佐证,但非诊断必要条件。
  3. 鉴别重点
    • 排除ADHD(注意多动为主)、ODD(违抗权威但无欺骗/攻击)、ASD(社交缺陷非恶意)等。

参考文献
WHO《ICD-11临床描述与诊断指南》(2019)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DSM-5鉴别诊断手册》
Blair R.J.R. The neurobiology of antisocial behavior (J Cogn Neurosci,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