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反社会品行障碍,童年起病Unspecified Conduct-dissocial disorder, childhood onset

更新时间:2025-06-18 23:42:02
编码6C91.0Z

关键词

索引词Conduct-dissocial disorder, childhood onset、未特指的反社会品行障碍,童年起病、反社会品行障碍,童年起病
缩写未特指反社会品行障碍-童年起病、UCOD-CCO
别名儿童期未特指反社会品行问题、早期出现的未特指反社会行为障碍、未特指的儿童反社会行为问题

未特指的反社会品行障碍,童年起病 (ICD-11: 6C91.0Z) 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金标准

  1. 临床行为评估
    • 结构化诊断访谈(如K-SADS-PL或DISC-IV)确认持续性反社会行为模式,符合ICD-11核心诊断特征。

必须条件(确诊核心)

  1. 行为持续性
    • ≥3类反社会行为持续存在至少12个月(攻击他人/动物、破坏财产、欺诈/盗窃、严重规则违反)。
  2. 起病年龄
    • 行为模式在10岁前明确出现(青春期前起病)。
  3. 功能损害
    • 行为导致显著社交、学业或家庭功能损害(需客观评估记录)。
  4. 排除其他障碍
    • 不符合对立违抗障碍(ODD)、品行障碍特指亚型或物质所致行为障碍的诊断标准。

支持条件(增强诊断证据)

  1. 心理特征阈值
    • 情感共情缺陷(儿童共情商数≤30)
    • 冲动控制评分≥70(Conners量表)
  2. 环境风险暴露
    • ≥2项高危环境因素(家庭暴力史、父母监禁史、社区暴力暴露)。
  3. 神经认知指标
    • 执行功能测试(如WCST)错误率≥同龄均值2个标准差。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核心评估] --> B[临床行为访谈] A --> C[标准化量表] A --> D[功能损害评估] B --> B1(K-SADS-PL) B --> B2(DISC-IV) C --> C1(儿童行为量表 CBCL) C --> C2(Conners冲动量表) C --> C3(共情商数量表) D --> D1(学业记录分析) D --> D2(家庭功能量表 FAD) E[鉴别诊断评估] --> F[神经认知测试] E --> G[共病筛查] F --> F1(威斯康星卡片分类 WCST) F --> F2(持续操作测试 CPT) G --> G1(ADHD评定量表) G --> G2(抑郁焦虑量表)

判断逻辑

  1. 临床行为访谈
    • 若K-SADS-PL中"攻击行为"和"规则违反"模块均≥4项阳性,支持诊断。
  2. CBCL量表
    • 外化行为T分≥70(>98百分位)为关键指标,需结合规则破坏亚量表。
  3. 神经认知测试
    • WCST持续错误率增高提示前额叶功能异常,增强生物学基础证据。
  4. 共病筛查
    • Conners量表ADHD指数>75时需优先处理多动症状,但需确认反社会行为独立存在。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神经影像学

    • fMRI前额叶激活减弱
      • 异常意义:提示冲动控制神经环路功能障碍,建议结合认知行为疗法。
    • DTI白质完整性下降
      • 异常意义:额叶-边缘系统连接异常,预测治疗反应较差。
  2. 神经电生理

    • ERP-P300波幅降低
      • 异常意义:决策加工缺陷的客观标志,需强化执行功能训练。
  3. 心理生理指标

    • 皮肤电反应基线低下
      • 异常意义:情感唤醒不足,预示共情干预效果有限。
    • 皮质醇觉醒反应钝化
      • 异常意义:HPA轴功能异常,关联攻击行为频度。
  4. 遗传检测

    • MAOA-L基因型阳性
      • 异常意义:仅在暴露虐待史时显著增加攻击风险,需强化环境干预。

四、诊断流程要点

  1. 确诊路径
    • 必须满足所有"必须条件",支持条件≥2项可增强诊断信度。
  2. 鉴别核心
    • 重点排除ODD(无严重攻击/财产破坏)及情境性行为问题(<12个月)。
  3. 实验室定位
    • 神经影像/电生理异常非诊断必需,但可指导个体化治疗。

参考文献

  1. WHO《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ICD-11)
  2. 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
  3.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23) 神经生物学研究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