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躯体变形障碍Unspecified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更新时间:2025-06-19 03:47:19
编码6B21.Z

关键词

索引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未特指的躯体变形障碍、躯体变形障碍、畸形恐怖、身体畸形恐惧症、肌肉变形
缩写BDD
别名Body-Dysmorphic-Disorder

未特指的躯体变形障碍(6B21.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核心症状
      • 持续关注一个或多个感知到的外观缺陷(缺陷在他人看来不明显或不存在)。
      • 因外貌担忧导致显著痛苦或功能损害(社交、职业、教育等领域)。
    • 重复行为
      • 出现针对感知缺陷的重复性行为(如频繁照镜子、过度修饰、寻求整形手术)。
  2. 支持条件(临床特征)

    • 自知力水平(ICD-11亚型区分依据):
      • 若无法明确归入"良好自知力"(6B21.0)或"缺乏自知力"(6B21.1)亚型,则归类为本类目。
    • 情绪症状
      • 伴随焦虑(发生率>70%)、抑郁(发生率>60%)或自杀意念(发生率>30%)。
    • 共病证据
      • 存在强迫症、社交焦虑障碍或进食障碍等共病(发生率40%-60%)。
  3. 排除标准

    • 症状不能用进食障碍(如厌食症)或其他精神障碍(如妄想障碍)更好解释。
    • 无物质滥用(如苯丙胺)或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的继发性症状。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体系] --> B[临床评估] A --> C[心理测量] A --> D[排除性检查] B --> B1[结构化诊断访谈] B --> B2[自知力水平评估] C --> C1[BDD专用量表] C --> C2[情绪症状量表] D --> D1[实验室筛查] D --> D2[影像学检查]

  1. 临床评估

    • 结构化诊断访谈(如SCID-5):
      • 判断逻辑:通过标准化问题评估是否符合ICD-11核心诊断条目,敏感度>85%。
    • 自知力水平评估
      • 判断逻辑:使用BDD自知力量表(BDD-ABS),得分≤15分提示自知力缺乏(支持6B21.1亚型)。
  2. 心理测量

    • BDD专用量表
      • 耶鲁-布朗强迫量表改良版(BDD-YBOCS):总分≥20分提示中度以上症状(阈值:轻度<16,中度16-24,重度>24)。
      • 躯体变形障碍自评量表(BDD-SS):>40分支持诊断(总分范围0-72)。
    • 情绪症状量表
      •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分提示显著焦虑。
      • 贝克抑郁量表(BDI-II)>20分提示中度抑郁。
  3. 排除性检查

    • 实验室筛查
      • 甲状腺功能(TSH、FT4):排除甲亢/甲减引发的焦虑症状。
      • 性激素水平:排除内分泌紊乱导致的体像障碍。
    • 影像学检查
      • 脑部MRI:排除器质性病变(如额叶肿瘤)。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甲状腺功能

    • TSH降低(<0.4 mIU/L):提示甲亢可能,需排查是否为继发性焦虑症状。
    • FT4升高(>22 pmol/L):需结合TSH评估甲亢风险,阳性者建议内分泌科会诊。
  2. 性激素水平

    • 雌二醇异常(女<70 pmol/L或>1500 pmol/L):可能引发体像担忧,需妇科干预。
    • 睾酮降低(男<8 nmol/L):与抑郁症状相关,需评估雄激素替代治疗必要性。
  3. 炎症标志物

    • CRP升高(>5 mg/L):提示慢性炎症状态,可能加重抑郁情绪(需排查自身免疫病)。
  4. 神经递质代谢物

    • 5-HIAA降低(脑脊液<15 ng/mL):支持5-HT功能不足,指导SSRI类药物选择。

四、诊断流程总结

  1. 确诊路径
    • 必须条件(核心症状+重复行为) + 支持条件(自知力特征/共病) → 符合ICD-11的6B21.Z类目。
  2. 检查优先级
    • 首选临床访谈与BDD专用量表 → 异常者进行排除性检查 → 共病严重时加做情绪量表。
  3. 实验室价值
    • 主要用于排除器质性疾病,激素异常结果可指导共病治疗。

参考文献

  1. ICD-11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WHO, 2019)
  2. Phillips KA.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3.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06):612-613+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