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幻剂有害性使用模式,持续性Harmful pattern of use of hallucinogens, continuous

更新时间:2025-06-20 17:52:28
编码6C49.11

关键词

索引词Harmful pattern of use of hallucinogens, continuous、致幻剂有害性使用模式,持续性
缩写持续性致幻剂滥用、持续性使用致幻剂
别名长期滥用致幻剂、慢性使用致幻剂、长期服用致幻剂、持续性迷幻剂滥用、持续性迷幻剂有害使用模式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涉及药物
XM4SV9 致幻剂
XM7642赛洛西宾
XM9CL3麦角酰胺
XM1WW4右旋苯异丙胺
XM3Q37甲基苯丙胺
XM9T61二甲基色胺
XM1NA8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苯丙胺类
XM6RB6精神兴奋药,安非他明
XM78V1绿脓杆菌素
--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
XM50E4蝇覃醇
XM5JH5裸头草辛
XM9932精神兴奋药,咖啡因
XM5SB5丹酚A
XM9WX3蟾毒色胺
XM3C53安非他尼
XM5B49去氧麻黄碱
XM0T53麦斯卡林
XM6LD5右苯丙胺
XM5M84苯环利定
XM07Y4迷幻药
XM3E65苯丙胺(安非他明)
XM1PJ8鹅膏蕈氨酸
XM3WD9脱氧麻黄碱
XM6V10替苯丙胺
临床表现
6C49.6 某些特指的致幻剂所致精神或行为障碍
6C49.61致幻剂所致焦虑障碍
6C49.60致幻剂所致心境障碍
6C49.60致幻剂所致精神病性障碍
6C49.60致幻剂所致谵妄
关联情况
6C49.60致幻剂中毒

致幻剂有害性使用模式,持续性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致幻剂有害性使用模式,持续性(6C49.11)是指个体在至少一个月的时间内几乎每天或每日连续使用致幻剂,这种使用模式对个体的躯体或精神健康造成了显著损害。此外,这种模式也可能导致行为问题,进而对他人的健康造成伤害。该诊断适用于那些由于致幻剂急性中毒、直接或间接的毒性效应以及通过有害途径给药而引起的身体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患者。


病因学特征

  1. 药物特性

    • 致幻剂是一类能够影响人体神经系统,产生幻觉、错觉等精神症状的物质。常见的致幻剂包括麦角酰二乙胺(LSD)、裸盖菇素(Psilocybin)、麦司卡林(Mescaline)等。
    • 这些物质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血清素受体,特别是5-HT2A受体,从而引发复杂的感知和情绪变化。
  2. 心理社会因素

    • 个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在致幻剂使用的起始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具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在宗教活动中服用致幻剂以追求神秘体验,而青少年则可能出于好奇或社交压力开始尝试这些物质。
    • 持续使用通常与寻求逃避现实、缓解心理痛苦或增强感官体验的需求相关联。
  3. 生物学易感性

    • 遗传因素、大脑化学平衡失调及既往的精神疾病史都可能增加个体对致幻剂依赖的风险。
    • 一些人可能因基因多态性而在初次接触后更容易发展出持续性使用模式。

病理机制

  1. 神经生化改变

    • 长期暴露于致幻剂可导致大脑内血清素受体敏感性改变,干扰正常神经递质功能。这可能加剧原有的精神症状或诱发新的认知障碍。
    • 重复使用可能导致短期耐受性,促使使用者增加剂量以维持效果,从而提升急性中毒风险。
  2. 行为问题

    • 在持续性使用模式下,个体可能表现出冲动控制障碍、判断力下降以及社会功能退化。
    • 过度沉迷于药物体验会导致日常活动能力受损,并可能涉及危险行为以获取药物。

临床表现

  1. 精神症状

    • 包括但不限于幻视、听觉幻觉、时间感知扭曲、自我意识丧失、焦虑抑郁情绪波动大等。
    • 患者可能出现妄想、人格解体或现实检验能力减弱的症状。
  2. 身体症状

    • 急性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恶心呕吐、出汗过多;长期滥用则可能导致慢性疲劳、睡眠障碍、体重变化及神经适应性改变。
    • 严重情况下,大剂量摄入可能引发癫痫发作、高热等危及生命的急性中毒反应。

参考文献:《美国精神病学协会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ICD-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