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的其他或未特指部位的未特指的浅表性异物Unspecified Superficial foreign body in other or unspecified parts of foot

更新时间:2025-06-18 21:19:34
编码ND11.BZ

关键词

索引词Superficial foreign body in other or unspecified parts of foot、足的其他或未特指部位的未特指的浅表性异物、足的其他或未特指部位的浅表性异物
缩写足部浅表异物、足浅表异物
别名足部皮肤表面异物、足部皮下异物、足部外来物质、足部外部物体

足的其他或未特指部位的浅表性异物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异物直接可视化或影像学确认
      • 通过伤口探查直接观察到异物(如木屑、玻璃等)。
      • 影像学检查(X线、超声、CT/MRI)明确显示异物位置及深度(仅限表皮或真皮层)。
  2.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外伤史:明确足部接触异物的事件(如赤足行走、鞋内异物)。
    • 典型症状
      • 定位明确的刺痛或异物感(活动时加重)。
      • 触诊可触及皮下硬结或局部隆起。
    • 体征证据
      • 可见皮肤破损(点状/线状伤口)伴红肿、皮温升高。
  3.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感染征象:脓性分泌物、局部淋巴结肿大(提示继发感染)。
    • 慢性改变:肉芽肿形成或色素沉着(异物滞留>4周)。
    • 功能影响:患足承重或行走受限。
  4. 阈值标准

    • 符合"金标准"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直接证据,需同时满足:
      • 必须条件全部3项 + 支持条件≥1项。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体格检查] A --> C[影像学检查] A --> D[实验室检查]

B --> B1(伤口探查) B --> B2(触诊硬结评估)

C --> C1[X线] C --> C2[超声] C --> C3[CT] C --> C4[MRI]

D --> D1[血常规+CRP] D --> D2[分泌物培养]

判断逻辑

  1. 伤口探查

    • 阳性:直视下发现异物 → 确诊并立即取出。
    • 阴性:需启动影像学检查。
  2. 影像学选择逻辑

    • 金属/玻璃异物:首选X线(敏感性80%-90%)。
    • 木质/植物性异物
      • 超声(检出率50%-70%)→ 阴性则用MRI(敏感性>95%)。
    • 解剖复杂部位:CT(分辨率1mm,准确率>90%)。
    • 禁忌:金属异物禁用MRI。
  3. 实验室检查逻辑

    • 出现红肿/化脓 → 血常规+CRP(感染筛查)。
    • 脓性分泌物 → 细菌培养(指导抗生素选择)。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血常规

    • 白细胞>10×10⁹/L + 中性粒细胞↑:提示细菌感染(敏感度85%)。
    • 处理建议:立即清创 + 经验性抗生素(覆盖金葡菌/链球菌)。
  2. CRP

    • >10 mg/L:提示急性炎症或感染(特异性92%)。
    • >50 mg/L:需排查深部组织感染或脓肿。
  3. 分泌物培养

    • 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占60%-70%):首选头孢唑林或克林霉素。
    • 链球菌属阳性(占20%-30%):选用青霉素类。
    • 阴性但感染征象明显:考虑厌氧菌或真菌感染。
  4. 破伤风风险评估

    • 金属异物 + 伤口污染 → 需评估破伤风免疫史,未免疫者注射TIG。

四、诊断流程总结

mermaid graph LR S[疑似病例] --> T{伤口可视异物?} T -- 是 --> U[确诊+取出] T -- 否 --> V[影像学检查] V -- 阳性 --> U V -- 阴性 --> W{症状+体征符合?} W -- 是 --> X[诊断性清创] W -- 否 --> Y[排除诊断]

核心要点

  • 确诊关键:异物直接证据(可视/影像学)。
  • 感染预警:白细胞↑+CRP↑需紧急处理。
  • 慢性管理:肉芽肿形成者需手术切除异物及周围组织。

参考文献

  1. UpToDate: "Subcutaneous foreign bodies: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2. AAFP Guidelines (2023): "Foot and Ankle Injuries"
  3. ICD-11 Clinical Descriptions: ND11.B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