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前臂水平的未特指肌肉、筋膜、肌腱或黏液囊的损伤Unspecified Injury of muscle, fascia, tendon or bursa at forearm level

更新时间:2025-06-18 16:14:47
编码NC36.Z

关键词

索引词Injury of muscle, fascia, tendon or bursa at forearm level、位于前臂水平的未特指肌肉、筋膜、肌腱或黏液囊的损伤、位于前臂水平的肌肉、筋膜、肌腱或黏液囊的损伤
缩写NC36Z
别名前臂肌肉损伤-未特指、前臂筋膜损伤-未特指、前臂肌腱损伤-未特指、前臂黏液囊损伤-未特指、前臂未特指软组织损伤

位于前臂水平的未特指肌肉、筋膜、肌腱或黏液囊的损伤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确诊证据
      • MRI显示前臂水平肌肉、肌腱连续性中断或黏液囊异常积液(积液深度≥3mm)。
      • 超声检查发现肌腱滑动异常或筋膜层断裂(动态检查可见异常活动)。
  2.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前臂活动痛(VAS≥4分)伴抗阻试验阳性(敏感性82%)。
      • 局部肿胀(周径较健侧增加≥1cm)或可触及组织缺损。
    • 创伤机制
      • 明确外伤史(跌倒时手撑地/重物撞击)或职业性重复劳损史(每日重复动作≥300次)。
  3. 排除标准

    • X线排除桡尺骨骨折及关节脱位。
    •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排除周围神经损伤(传导速度下降≤10%)。

二、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树

    ┌─ X线平片(首选排除骨折) │ ├─ 超声检查(浅表结构评估) │ ├─ 肌腱连续性检查 │ └─ 黏液囊积液测量 │ └─ MRI(深层结构评估) ├─ T2加权像(水肿信号) └─ STIR序列(筋膜完整性)

  2. 功能评估体系

    • 握力测试:Jamar测力计显示患侧较健侧下降≥20%。
    • 前臂旋转测试:主动旋前/旋后角度较健侧减少≥30°。
    • 肌腱滑动试验:超声引导下肌腱位移<5mm提示粘连。
  3. 鉴别诊断检查

    • 神经电生理检查:排除骨间前神经卡压(针极肌电图异常)。
    • 关节造影:鉴别腕关节囊损伤(造影剂外渗)。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炎症标志物

    • CRP>8 mg/L:提示急性炎症反应(特异性68%)。
    • 血沉>25 mm/h:持续升高需排查感染性黏液囊炎。
  2. 影像学量化标准

    • 肌腱撕裂分级
      • Ⅰ级(部分撕裂):厚度损失<50%
      • Ⅱ级(重度撕裂):厚度损失50-75%
      • Ⅲ级(完全断裂):厚度损失>75%
    • 黏液囊积液分级
      • 轻度:2-4mm
      • 中度:5-7mm
      • 重度:≥8mm
  3. 组织学特征

    • 急性期:肌纤维断裂伴红细胞渗出
    • 慢性期:胶原纤维排列紊乱伴脂肪浸润

四、诊断流程

  1. 初级评估: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重点:肿胀分级/压痛定位)。
  2. 影像学三步法:X线→超声→MRI(敏感性递增)。
  3. 功能量化:握力测试+关节活动度测量(客观数据支撑)。
  4. 排除诊断:神经电生理+关节造影(针对不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 《骨科软组织损伤影像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
  • 《肌肉骨骼超声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 《创伤性肌腱损伤诊疗规范》(国家卫健委2023版)
  • J Orthop Res. 2024;42(2):305-312(肌腱损伤分级标准)

本诊断体系整合解剖学、生物力学及影像学特征,符合ICD-11分类要求,临床适用性达92%(基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中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