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烧伤深度的肩或臂烧伤(除外腕或手)Unspecified Burn of shoulder or arm, except wrist or hand
编码ND94.Z
关键词
索引词Burn of shoulder or arm, except wrist or hand、未特指烧伤深度的肩或臂烧伤(除外腕或手)、肩或臂(除外腕或手)烧伤、肩和上肢(除外腕和手)烧伤和腐蚀伤、肩或臂烧伤,程度未特指、肩和臂(除外腕或手)未特指程度的腐蚀伤、肩和上肢(除外腕和手)未特指程度的腐蚀伤、肩和臂二度腐蚀伤,除外腕或手、肩和上肢二度腐蚀伤,除外腕和手、腋窝烧伤、肩胛区烧伤、肩部烧伤、上肢烧伤、上肢烧伤NOS、臂腐蚀伤、肩和上肢烧伤和腐蚀伤后遗症,除外腕和手
缩写ND94Z
别名肩或臂烧伤程度未特指、肩和上肢烧伤和腐蚀伤除外腕和手、未特指程度的肩部烧伤、未特指程度的上肢烧伤NOS、肩和臂未特指程度的腐蚀伤除外腕或手、肩和上肢未特指程度的腐蚀伤除外腕和手、肩和上肢烧伤和腐蚀伤后遗症除外腕和手
未特指烧伤深度的肩或臂烧伤(除外腕或手)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皮肤活检显示特征性烧伤病理改变:表皮层凝固性坏死、真皮层胶原变性、毛细血管血栓形成。
- 深度评估标准:
- 浅层:仅表皮层损伤(角质层脱落)
- 深层:真皮层部分/完全坏死(毛囊/汗腺破坏)
- 全层:皮下组织碳化(肌肉/血管暴露)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明确烧伤暴露史:
- 热力/化学/电流/辐射源直接接触肩或臂部皮肤(除外腕和手)
- 典型体征三联征:
- 局部红斑伴水肿(≥5 cm²)
- 皮肤完整性破坏(水疱/焦痂/坏死)
- 痛觉异常(剧痛或感觉缺失)
- 明确烧伤暴露史:
-
支持条件(临床评估指标):
- 烧伤面积评估:
- 按"九分法"计算:单侧肩部占2%,上臂占3.5%
- 成人>1% TBSA(体表面积)需专业处理
- 深度推断指标:
- 浅层:水疱基底粉红、针刺痛觉敏感
- 深层:水疱基底苍白、痛觉减退
- 全层:皮革样焦痂、无痛觉
- 感染风险标志:
- 创面脓性分泌物 + 外周血WBC >12×10⁹/L
- 烧伤面积评估: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创面评估] A --> C[全身评估] B --> B1(创面摄影-记录进展) B --> B2(荧光素染色-检测坏死范围) B --> B3(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量) C --> C1(血常规-感染征象) C --> C2(血生化-电解质失衡) C --> C3(胸部X线-吸入性损伤) C --> C4(肌电图-神经损伤)
判断逻辑:
- 创面摄影:
- 基线记录后每48小时对比,水疱扩大/焦痂加深提示深度进展
- 荧光素染色:
- 染色缺失区提示全层坏死(需清创)
- 激光多普勒:
- 灌注量<50 PU(灌注单位)→ 深层烧伤
- 灌注量<20 PU → 全层烧伤
- 血常规动态监测:
- WBC↑ + 中性粒>80% → 早期感染
- Hb<100 g/L → 隐匿性出血
- 血生化重点指标:
- Na⁺<135 mmol/L → 低钠血症(创面失液)
- CK>500 U/L → 肌肉溶解(电击伤)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炎症标志物:
- CRP >50 mg/L:
- 提示严重炎症反应,需警惕脓毒症(阳性预测值92%)
- PCT >2 ng/mL:
- 细菌感染特异性标志(敏感度89%)
- CRP >50 mg/L:
-
代谢指标:
- 白蛋白<30 g/L:
- 毛细血管渗漏征象,需补充胶体
- 血糖>10 mmol/L:
- 应激性高血糖,增加感染风险
- 白蛋白<30 g/L:
-
凝血功能:
- D-二聚体>0.5 mg/L:
- 微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风险↑)
- PT延长>3秒:
- 消耗性凝血病预警(需补充凝血因子)
- D-二聚体>0.5 mg/L:
-
肾功能指标:
- 肌酐>130 μmol/L:
- 肌红蛋白尿性肾损伤(电击/挤压伤)
- 肌酐>130 μmol/L:
四、总结
- 诊断核心:必须满足暴露史+体征三联征,金标准为组织病理学深度分级
- 检查重点:
- 创面评估优先采用无创技术(激光多普勒+荧光素染色)
- 全身监测侧重感染/代谢/凝血紊乱
- 实验室预警:
- CRP/PCT异常 → 立即抗感染治疗
- D-二聚体↑ + PT延长 → 抗凝干预
- 肌酐↑ + 肌红蛋白尿 → 血液净化
参考文献:
- ABA《烧伤高级生命支持指南》2024版
- WHO《烧伤处理实用手册》
- 《烧伤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 Journal of Burn Care & Research (2025;4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