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胫后动脉损伤Unspecified Injury of posterior tibial artery
编码NC95.2Z
关键词
索引词Injury of posterior tibial artery、未特指的胫后动脉损伤、胫后动脉损伤
缩写TPA-损伤、胫后动脉-伤
别名胫后动脉外伤、胫后动脉断裂、胫后动脉受损、胫后动脉挫伤、胫后动脉撕裂
未特指的胫后动脉损伤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 直接显示胫后动脉造影剂外漏、血管截断或假性动脉瘤形成。
- 手术探查:
- 直视下确认动脉损伤类型(撕裂/离断/栓塞)。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
必须条件(确诊核心):
- 创伤史:明确的小腿后侧直接暴力伤(撞击/贯穿伤)或高风险医源性操作史。
- 缺血三联征:
- 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触诊或多普勒证实)。
- 足底皮肤苍白/发绀伴皮温降低(温差>2℃)。
-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3秒)。
- 影像学直接证据:CTA/MRA显示血管连续性中断或造影剂外渗。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
- 急性疼痛定位:小腿后内侧剧痛,活动加重(VAS评分≥7)。
- 神经功能障碍:足底感觉减退或足趾主动屈曲无力。
- D-二聚体升高(>0.5 mg/L):提示合并血栓形成风险。
- 骨筋膜室压力(>30 mmHg):提示继发骨筋膜室综合征。
-
阈值标准:
- 符合"金标准"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金标准证据,需同时满足:
- 必须条件(创伤史+缺血三联征)。
- 至少2项支持条件(如疼痛定位+神经障碍)。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疑似胫后动脉损伤] --> B{初筛检查} B --> C[体格检查:搏动触诊/皮温检测] B --> D[踝肱指数(ABI)测定] A --> E{影像学确诊} E --> F[超声多普勒:血流评估] E --> G[CTA:血管结构三维重建] E --> H[MRA:无造影剂替代方案] E --> I[DSA:介入治疗前金标准] A --> J{并发症评估} J --> K[骨筋膜室压力监测] J --> L[X线:骨折/异物筛查] -
判断逻辑:
- 超声多普勒:
- 异常:血流速度<40 cm/s或频谱呈单相波 → 提示动脉狭窄/闭塞。
- 正常:不能完全排除微小内膜撕裂,需结合CTA。
- CTA:
- 直接征象:造影剂外漏(活动性出血)、血管截断(完全离断)。
- 间接征象:血管周围血肿>5 mm → 需DSA进一步确认。
- 踝肱指数(ABI):
- 临界值:<0.9 → 提示下肢缺血(特异性>95%)。
- 骨筋膜室压力:
- >30 mmHg → 需急诊筋膜切开术。
- 超声多普勒: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D-二聚体:
- >0.5 mg/L:提示血管内皮损伤或并发深静脉血栓,需抗凝治疗。
- >5 mg/L:高度警惕广泛性血栓形成,需紧急血管介入。
-
肌红蛋白:
- >200 μg/L:提示肌肉缺血性坏死(横纹肌溶解),需水化+碱化尿液。
- 持续升高:预警急性肾损伤风险(监测肌酐/BUN)。
-
血常规:
- 血红蛋白<100 g/L:提示活动性出血,需输血准备。
- 白细胞>12×10⁹/L:警示感染风险(开放伤口/坏死组织)。
-
乳酸:
- >2.5 mmol/L:反映组织低灌注,>4 mmol/L提示不可逆损伤风险。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影像学金标准(DSA/CTA),结合创伤史及缺血三联征。
- 辅助检查需阶梯式推进:体格→超声→CTA→DSA,6小时内完成评估。
- 实验室异常重点监测肌红蛋白(肌肉坏死)和D-二聚体(血栓形成),指导并发症防治。
参考文献:
-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2023):创伤性下肢动脉损伤管理指南。
- 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2024):血管损伤影像学诊断共识。
- ATLS®第11版(2025):创伤患者循环评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