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十二指肠损伤Unspecified Injury of duodenum
编码NB91.6Z
关键词
索引词Injury of duodenum、未特指的十二指肠损伤、十二指肠损伤
别名十二指肠外伤、十二指肠创伤、Duodenum-Injury-Not-Specified
未特指的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直接证据:
- 腹部增强CT显示十二指肠壁连续性中断、造影剂外渗或腹膜后积气/积液(特异性>95%)。
- 术中直视下发现十二指肠破裂或血肿(金标准)。
- 腹腔穿刺/灌洗阳性:
- 穿刺液含胆汁样液体或淀粉酶水平显著升高(>1000 U/L)。
- 影像学直接证据:
-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上腹部剧烈疼痛(80%-90%)伴腹膜刺激征(腹腔内损伤时60%-80%)。
- 呕吐胆汁或血性内容物(60%-75%)。
- 迟发型休克(损伤后12-24小时出现低血压)。
- 实验室异常:
- 白细胞计数>15×10⁹/L(70%-85%)。
- 血清淀粉酶升高(>3倍正常值,提示胰十二指肠联合损伤)。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任意一项“必须条件”即可确诊。
- 若无直接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三项:
- 典型腹痛+呕吐胆汁。
- 白细胞>15×10⁹/L + CT显示腹膜后血肿。
- 排除胰腺/胆道损伤。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树:
└── 首选:腹部增强CT(敏感性90%-95%)
├── 阳性:立即手术探查
└── 阴性但高度怀疑
├── 重复CT(延迟扫描)
└── 上消化道造影(水溶性造影剂)
└── 次选:立位腹平片
└── 发现膈下游离气体→提示穿孔
└── 超声(FAST检查)
└── 腹腔游离液体→需结合CT判断 -
判断逻辑:
- 增强CT:
- 十二指肠壁增厚>3mm、肠周脂肪绞索、造影剂外渗为直接征象。
- "哨兵血肿征"(十二指肠与脊柱间血肿)提示腹膜后损伤。
- 腹腔穿刺:
- 胆汁样液体需检测淀粉酶,>500 U/L提示十二指肠/胰腺损伤。
- ERCP:
- 仅用于稳定患者,明确胆道-十二指肠联合损伤。
- 增强CT: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液检查:
- 白细胞>15×10⁹/L:提示严重感染或组织坏死(需6小时复查排除应激反应)。
- 血红蛋白下降>2g/dL:隐匿性出血标志,多见于腹膜后血肿。
- 淀粉酶/脂肪酶升高:
- 淀粉酶>300 U/L:可能合并胰腺损伤。
- 脂肪酶>3倍正常值:特异性提示胰十二指肠区域损伤。
-
电解质紊乱:
- 低钾血症(<3.5mmol/L):持续呕吐导致,需警惕心律失常。
- 代谢性酸中毒(pH<7.35):组织灌注不足或感染性休克早期信号。
-
腹腔灌洗液分析:
- 胆红素>5mg/dL:提示胆汁漏(十二指肠降部损伤特征)。
- 细菌培养阳性:需覆盖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和厌氧菌。
四、总结
- 诊断核心:增强CT是首选,对腹膜后损伤敏感度达90%;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时需重复CT或手术探查。
- 实验室预警:白细胞>15×10⁹/L+淀粉酶升高是强化检查指征。
- 致命风险:延误诊断24小时以上者死亡率升高至40%,需建立"腹痛-CT-手术"快速通道。
参考文献:
- ATLS®第10版(美国外科医师学会创伤委员会)
- 《腹部创伤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 Radiology期刊(2023)关于十二指肠损伤CT分级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