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肱动脉损伤Unspecified Injury of brachial artery
编码NC15.1Z
关键词
索引词Injury of brachial artery、未特指的肱动脉损伤、肱动脉损伤、肱动脉伤口NOS
缩写肱动脉伤
别名肱动脉受伤、肱动脉创伤
未特指的肱动脉损伤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直接证据: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肱动脉连续性中断、造影剂外溢或假性动脉瘤形成(诊断特异性>95%)。
- CT血管造影(CTA)明确显示肱动脉管腔阻塞、撕裂或血栓形成(诊断敏感性>90%)。
- 手术探查证据:
- 术中直视下确认肱动脉破裂、离断或血栓性闭塞。
- 影像学直接证据:
-
支持条件(临床与功能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5P征"阳性(疼痛Pain、苍白Pallor、无脉Pulselessness、感觉异常Paresthesia、运动障碍Paralysis)中≥3项。
- 患肢皮温较健侧降低≥2℃(红外测温仪检测)。
- 血流动力学异常:
- 患肢踝肱指数(ABI)<0.9(正常值0.9-1.3)。
- 多普勒超声显示肱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50 cm/s(正常值80-120 cm/s)。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影像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5P征"中≥3项阳性。
- ABI<0.7或患/健侧皮温差≥3℃。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评估] --> B(体格检查:5P征/皮温/脉搏) A --> C(无创检查) C --> D[多普勒超声] C --> E[踝肱指数ABI] A --> F(影像学确诊) F --> G[CT血管造影CTA] F --> H[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F --> I[术中探查] A --> J(实验室筛查) J --> K[凝血功能] J --> L[血常规] -
判断逻辑:
- 多普勒超声:
- 血流信号消失→提示完全闭塞;流速<50 cm/s→提示严重狭窄。
- 需与CTA结果对照:超声异常者需立即行CTA确认。
- CTA:
- 造影剂外溢→动脉破裂;充盈缺损→血栓形成。
- 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损伤(假阴性率5%),需结合临床。
- DSA:
- 金标准,可直接显示微小破口(灵敏度98%)。
- 血流中断+侧支循环开放→提示慢性闭塞。
- ABI:
-
0.9可基本排除显著动脉损伤;<0.7需紧急干预。
-
- 多普勒超声: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凝血功能:
- PT延长>15秒:提示凝血功能障碍,增加术中出血风险,需补充维生素K。
- APTT延长>40秒:可能合并肝素化或凝血因子缺乏,需输注FFP(新鲜冰冻血浆)。
- D-二聚体>500 μg/L:提示急性血栓形成,需抗凝治疗。
-
血常规:
- 血红蛋白<100 g/L:提示活动性失血,需输血并排查隐匿性出血。
- 血小板<100×10⁹/L:增加手术出血风险,需术前输注血小板。
-
血气分析:
- 乳酸>2.0 mmol/L:提示组织灌注不足,需紧急血管重建。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影像学(DSA/CTA)或术中直视证据。
- 筛查流程:5P征→ABI/超声→CTA→DSA(需逐步递进)。
- 实验室重点:凝血功能与血红蛋白动态监测指导手术时机选择。
参考文献:
- 《创伤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
- ATLS®(高级创伤生命支持)第11版指南
- SVS(美国血管外科学会)2024年四肢动脉损伤管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