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位于踝或足水平的趾长伸肌的肌肉、筋膜或肌腱的损伤Unspecified Injury of muscle, fascia or tendon of long extensor muscle of toe at ankle or foot level
编码ND17.1Z
关键词
索引词Injury of muscle, fascia or tendon of long extensor muscle of toe at ankle or foot level、未特指的位于踝或足水平的趾长伸肌的肌肉、筋膜或肌腱的损伤、位于踝或足水平的趾长伸肌的肌肉、筋膜或肌腱的损伤
缩写ND17-1Z
别名未特指的位于踝或足水平的趾长伸肌损伤、未特指的趾长伸肌损伤、未特指的趾长伸肌肌肉筋膜或肌腱损伤、踝或足水平趾长伸肌损伤、趾长伸肌肌肉筋膜或肌腱损伤、趾长伸肌损伤
未特指的位于踝或足水平的趾长伸肌的肌肉、筋膜或肌腱的损伤(ND17.1Z)诊断标准与诊疗方案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MRI检查:显示趾长伸肌肌腱连续性中断、局部水肿或纤维撕裂征象(脂肪抑制T2加权像高信号)。
- 术中探查:直视下确认肌腱或肌腹损伤程度(适用于需手术干预病例)。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典型疼痛定位:足背中部至踝关节前下方区域锐痛,抗阻伸趾时疼痛加重。
- 功能障碍体征:MRC肌力分级下降≥1级(与健侧对比),主动伸趾角度减少≥15°。
- 触诊特征:沿趾长伸肌走行区可触及明确压痛点(Lovett压痛分级≥2级)。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指标):
- 损伤机制:存在足部过度背屈/跖屈外伤史或高强度重复运动史(如足球运动员)。
- 超声检查:显示肌腱增粗(直径差异≥20%)、腱周低回声带(提示水肿)。
- 动态步态分析:显示支撑相末期足趾推进力下降≥30%。
二、辅助检查项目树
踝足部损伤评估体系
├─ 影像学检查
│ ├─ X线(排除骨折/脱位)
│ ├─ 超声(评估肌腱连续性)
│ └─ MRI(金标准)
├─ 功能评估
│ ├─ MRC肌力分级测试
│ ├─ 足趾活动度测量
│ └─ 步态分析系统
└─ 鉴别诊断
├─ 腓深神经传导检查
└─ 血清尿酸检测(排除痛风)
判断逻辑
-
超声检查:
- 阳性标准:肌腱厚度差异>2mm,腱周积液厚度>3mm。
- 分级判断:
- Ⅰ级:纤维结构紊乱,无连续性中断
- Ⅱ级:部分纤维断裂(累及≤50%横截面积)
- Ⅲ级:完全断裂伴断端回缩
-
MRI诊断流程:
- 轴位+矢状位T2脂肪抑制序列观察肌腱走行
- 肌腱内高信号范围>5mm需考虑Ⅱ级以上损伤
- 合并骨髓水肿提示可能伴随撕脱性骨折
-
肌力测试:
- 抗阻伸趾力下降30%-50%提示Ⅰ-Ⅱ级损伤
- 完全不能抵抗重力提示Ⅲ级损伤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
炎症标志物:
- CRP:>5 mg/L提示合并感染(正常<3 mg/L)
- ESR:>20 mm/h需排查全身炎症性疾病
-
代谢指标:
- 血尿酸:>420 μmol/L提示痛风性肌腱炎可能
- HbA1c:>6.5%需警惕糖尿病性肌腱病变
-
血液学指标:
- 白细胞计数:>10×10^9/L提示合并感染(正常4-10×10^9/L)
四、诊疗要点
-
鉴别诊断优先原则:
- 需与Lisfranc损伤、腓深神经卡压、痛风性关节炎进行鉴别
- 建议在48小时内完成影像学三联检查(X线+超声+MRI)
-
损伤分级管理:
- Ⅰ级:保守治疗(制动3周+渐进康复)
- Ⅱ级:功能性支具固定4-6周
- Ⅲ级:限期手术修复(伤后2-3周最佳)
依据来源:
《骨科运动医学高级理论与实践》(第5版)
国际足踝外科协会(IFFAS)2023年肌腱损伤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足踝专业组专家共识(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