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上颌骨骨折Unspecified Fracture of maxilla
编码NA02.4Z
关键词
索引词Fracture of maxilla、未特指的上颌骨骨折、上颌骨骨折、上颌骨折、骨折,上颌骨 [possible translation]
缩写上颌骨骨折-NOS、Maxillary-bone-fracture-NOS
别名上颚骨折、上颌骨损伤、上颌骨破裂
未特指的上颌骨骨折(NA02.4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确认骨折:
- 三维CT扫描显示上颌骨连续性中断,伴骨皮质不连续或骨折线延伸至鼻眶筛复合体/颧上颌支柱。
- 多层螺旋CT(层厚≤1mm)重建图像发现粉碎性骨折或Le Fort分型无法明确的复杂骨折形态。
- 影像学确认骨折:
-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面部中线结构移位(鼻梁偏斜≥3mm或眶下缘台阶感)。
- 咬合紊乱(后牙早接触或前牙开合≥3mm)。
- 眶周体征(熊猫眼征伴眼球内陷≥2mm)。
- 创伤机制:
- 符合高能量冲击史(撞击速度≥30km/h或坠落高度≥2m)。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必须满足"影像学确认骨折"条件。
- 若CT显示可疑骨折线(<1mm分离),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至少2项典型临床表现。
- 存在明确创伤机制。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树:
┌───────────────┐ │ 初步评估 │ └───────┬─────────┘ │ ┌───────┴─────────┐ │ X线片(华氏位/颅底位) │ → 筛查可疑骨折 └───────┬─────────┘ │ ┌───────┴─────────┐ │ 薄层CT(轴位+冠状位) │ → 明确骨折线走向 └───────┬─────────┘ │ ┌───────┴─────────┐ │ 三维重建 │ → 评估骨块移位程度 └───────┬─────────┘ │ ┌───────┴─────────┐ │ 增强CT/MRI │ → 可疑血管/神经损伤时 └───────────────────┘
-
判断逻辑:
- X线片:
- 阳性:发现眶下缘/颧牙槽嵴连续性中断(敏感度55%)。
- 阴性不能排除骨折,需升级CT检查。
- CT扫描:
- 轴位片:检测鼻眶筛区骨折(敏感度98%)。
- 冠状重建:评估上颌窦前壁损伤(特异度95%)。
- 三维重建:量化骨块移位(精度±0.5mm)。
- MRI检查:
- T2加权像高信号提示骨髓水肿(伤后48小时内特异性87%)。
- X线片: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常规:
- 白细胞>12×10⁹/L:提示开放性骨折继发感染风险。
- 血红蛋白<110g/L:需排查颌内动脉损伤可能。
-
凝血功能:
- D-二聚体>0.5mg/L:提示可能合并隐匿性血管损伤。
-
生化检测:
- 血钙<2.1mmol/L:需警惕骨质疏松性骨折可能。
- 碱性磷酸酶升高:提示成骨活动增强(伤后72小时开始升高)。
四、诊断流程
-
首诊阶段:
- 创伤后6小时内完成CT扫描(含三维重建)。
- 测量眶容积变化(健侧对比差值>15%提示需眶壁修复)。
-
并发症筛查:
- 眶下神经功能测试(两点辨别觉>8mm提示神经损伤)。
- 鼻腔内镜检查(发现脑脊液漏需神经外科会诊)。
-
功能评估:
- 咬合分析(硅橡胶咬合记录检测早接触点)。
- 颞下颌关节运动轨迹描记(张口度<35mm需干预)。
五、总结
- 诊断核心:三维CT是分型诊断的基石,需结合创伤动力学分析。
- 检查选择:优先薄层CT(层厚0.625mm)避免漏诊垂直向骨折线。
- 实验室价值:主要用于评估全身状态,不作为骨折诊断直接依据。
- 动态观察:伤后72小时复查CT可发现迟发性骨折线(发生率7%)。
参考文献:
AO CMF《面部骨折诊疗指南》2023版
《中华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上颌骨骨折专家共识(2022)
Radiology《颌面部创伤影像学诊断标准》2021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