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消化道内异物Unspecified Foreign body in alimentary tract

更新时间:2025-06-18 11:18:20
编码ND73.Z

关键词

索引词Foreign body in alimentary tract、未特指的消化道内异物、消化道内异物、消化道异物、消化系统异物、摄入异物、胃肠道异物、咽入异物NOS、消化系统异物NOS、消化道异物NOS、消化道粪石、消化道植物性胃石、消化道毛植物石
缩写ND73-Z、未特指消化道内异物
别名消化道内不明物体、胃肠道内不明异物、消化系统内未知异物

未特指的消化道内异物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典型症状

  1. 上腹部不适或疼痛

    • 表现为隐痛、胀满感或钝痛,常见于异物滞留于胃或近端小肠(发生率约40%-60%)。
    • 若异物导致梗阻,疼痛可呈阵发性加剧(发生率约20%-30%)。
  2. 吞咽困难或异物阻塞感

    • 食管内异物患者常主诉咽喉部或胸骨后异物感,伴吞咽疼痛(发生率约70%-80%)。
    • 完全梗阻时伴流涎、无法进食(发生率约10%-15%)。
  3. 恶心与呕吐

    • 胃或肠道异物刺激黏膜引发反射性恶心,严重梗阻时可呕吐胆汁或胃内容物(发生率约30%-50%)。

非典型症状

  1. 无症状性异物

    • 约20%-30%患者无明显症状,尤其是钝性异物(如硬币)或较小异物(直径<2.5 cm)。
    • 多见于儿童或异物已进入肠道远端者。
  2. 全身症状

    • 发热(提示感染或穿孔,发生率约5%-10%)、乏力或食欲减退(与慢性炎症相关)。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典型体征

  1. 腹部压痛与肌紧张

    • 异物嵌顿或穿孔时出现局部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发生率约15%-25%)。
    • 幽门梗阻者可触及胃型及蠕动波(发生率约5%-10%)。
  2. 消化道出血

    • 尖锐异物损伤黏膜导致呕血或黑便(发生率约10%-15%)。
  3. 肠鸣音异常

    • 完全性肠梗阻时肠鸣音亢进,穿孔后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发生率约10%-20%)。

严重并发症体征

  1. 腹膜刺激征

    • 穿孔后出现板状腹、全腹压痛及肠麻痹(发生率约5%-10%)。
    • 纵隔炎(食管穿孔)表现为颈胸部皮下气肿、呼吸窘迫(发生率<5%)。
  2. 感染征象

    • 发热、白细胞升高及C反应蛋白升高(与脓肿或腹膜炎相关,发生率约8%-12%)。

实验室与影像学特征

  1. 影像学检查

    • X线平片:金属异物检出率约60%-90%,可定位异物及评估梗阻(异常率>80%)。
    • CT扫描:敏感性70%-100%,特异性70%-94%,可识别透X线异物(如塑料、木屑)及并发症(如穿孔、脓肿)。
  2. 内镜检查

    • 胃镜或肠镜直接观察异物形态及位置,诊断同时可行治疗性取出(阳性率>95%)。
  3. 实验室指标

    • 白细胞计数升高(感染时>12×10⁹/L,发生率约20%-30%)。
    • 血红蛋白下降(慢性出血时,发生率约5%-10%)。

出现几率总结

  • 无症状患者:约20%-30%(钝性异物或肠道远端异物)。
  • 梗阻相关症状(腹痛、呕吐):30%-50%。
  • 穿孔或感染:5%-15%(尖锐异物或滞留>24小时者风险升高)。
  • 内镜干预需求:约10%-20%(胃内尖锐异物、电池或直径>2.5 cm异物)。

参考文献

  • 《中国消化内镜杂志》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默沙东诊疗手册(胃肠病学专版)
  •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3年消化道异物临床分析)

注:临床表现与异物性质、滞留时间及患者年龄密切相关,儿童及免疫抑制者并发症风险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