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前臂水平未特指血管的损伤Unspecified Injury of blood vessels at forearm level

更新时间:2025-06-18 18:31:52
编码NC35.Z

关键词

索引词Injury of blood vessels at forearm level、位于前臂水平未特指血管的损伤、位于前臂水平血管的损伤
缩写QZS、前臂血管伤
别名前臂血管损伤、前臂血管创伤、前臂血管破裂、前臂血管受损、前臂血管破损、前臂血管断裂

位于前臂水平未特指血管的损伤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血管损伤直接证据
      • 手术探查直接观察到血管断裂、撕裂或穿透性损伤(金标准)。
      • 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显示血管壁连续性中断、造影剂外溢或假性动脉瘤形成。
    • 血流动力学证据
      • 多普勒超声检测到损伤区域血流信号消失(动脉损伤)或异常湍流(动静脉瘘)。
  2. 支持条件(临床与影像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损伤部位搏动性出血(动脉损伤)或持续暗红色出血(静脉损伤)。
      • 远端肢体缺血三联征:苍白(pallor)、疼痛(pain)、无脉(pulselessness)。
      • 进行性肿胀伴张力性血肿(周径增加≥2 cm)。
    • 损伤机制
      • 明确外力作用史(锐器伤、挤压伤或高能量创伤)。
  3. 阈值标准

    • 符合任意一项"必须条件"即可确诊。
    • 若无直接影像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出血+远端缺血体征)。
      • 多普勒超声显示血流动力学异常。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初步评估] A --> C[影像学检查] A --> D[功能评估] B --> B1[伤口探查] B --> B2[远端脉搏触诊] B --> B3[毛细血管充盈试验] C --> C1[多普勒超声] C --> C2[CTA] C --> C3[MRA] C --> C4[常规X线] D --> D1[感觉功能测试] D --> D2[运动功能评估] D --> D3[筋膜室压力监测]

判断逻辑

  1. 多普勒超声
    • 一级筛查工具,血流速度<45 cm/s(动脉)或反向血流(静脉)提示损伤。
    • 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损伤,需结合临床。
  2. CTA/MRA
    • CTA显示造影剂外溢可确诊动脉损伤(敏感度>95%)。
    • MRA适用于造影剂禁忌患者,但对微小损伤敏感度较低。
  3. 筋膜室压力监测
    • 压力>30 mmHg提示骨筋膜室综合征风险(血管损伤并发症)。
  4. 常规X线
    • 排除伴随骨折或异物,但无法直接评估血管损伤。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血常规

    • 血红蛋白下降(男性<130 g/L,女性<120 g/L):
      • 急性失血指标,下降>20 g/L需紧急输血干预。
    • 白细胞升高(>10×10⁹/L):
      • 提示感染风险或组织坏死,需联合CRP评估。
  2. 凝血功能

    • PT延长(>14秒)/ APTT延长(>35秒):
      • 可能为消耗性凝血障碍(DIC前期),需动态监测。
    • D-二聚体升高(>0.5 mg/L):
      • 血栓形成或血管内皮损伤标志,但需排除静脉血栓。
  3. 血气分析

    • 乳酸升高(>2 mmol/L):
      • 组织灌注不足的金标准,>4 mmol/L提示严重缺血。
  4. 肌酸激酶(CK)

    • CK显著升高(>1000 U/L):
      • 肌肉缺血坏死指标,需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影像学直接证据(CTA/MRA)或手术探查。
  • 辅助检查流程:从无创超声起步,可疑病例升级至CTA,避免延误手术时机。
  • 实验室预警重点:血红蛋白动态监测(失血)、乳酸(缺血)、CK(肌坏死)。

参考文献
《中华创伤杂志》血管损伤诊疗专家共识(2023)
国际血管外科协会(ISVS)肢体血管损伤管理指南(2024)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创伤性血管损伤急诊处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