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前臂挤压伤Unspecified Crushing injury of forearm
编码NC37.Z
关键词
索引词Crushing injury of forearm、未特指的前臂挤压伤、前臂挤压伤、前臂挤压
缩写QZS、Qian-Zhi-Shang
别名前臂压伤、前臂压迫伤、胳膊挤压伤、上肢挤压伤-前臂部分
未特指的前臂挤压伤(NC37.Z)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明确外伤史:前臂受持续或间歇性机械外力压迫(如重物压砸、机械碾压等),伴典型损伤时间窗(受伤至就诊间隔≤24小时)。
- 典型临床表现:
- 局部进行性肿胀伴张力增高,皮肤出现苍白或瘀斑。
- 疼痛剧烈,触诊压痛明显,活动受限(如手指屈伸障碍)。
- 严重者出现“被动牵拉痛”(提示骨筋膜室综合征风险)。
-
支持条件(辅助依据):
- 影像学证据:
- X线检查排除骨折或关节脱位。
- MRI或CT显示软组织水肿、肌间隙模糊或血肿形成。
- 实验室异常:
- 血清肌酸激酶(CK)显著升高(>1000 U/L),提示肌肉损伤。
- 肌红蛋白尿(尿潜血阳性,尿肌红蛋白≥50 μg/L)。
- 影像学证据: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两项即可临床诊断。
- 若怀疑骨筋膜室综合征,需满足以下之一:
- 筋膜室内压≥30 mmHg(Whitesides法测定)。
- 舒张压-筋膜室内压≤10 mmHg。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X线检查:
- 判断逻辑:首要排除骨折或关节损伤。阴性结果可支持单纯软组织损伤。
- 超声检查:
- 异常意义:评估筋膜室压力、血管通畅性(如桡动脉血流信号减弱提示血管受压)。
- MRI/CT:
- 判断逻辑:T2加权像高信号提示肌肉水肿;增强扫描显示无强化区提示坏死。
- X线检查:
-
神经功能评估:
- 肌电图(EMG):
- 异常意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波幅降低提示神经轴索损伤。
- 两点辨别觉测试:
- 判断逻辑:感觉异常区域与正中神经/尺神经分布一致时,提示神经受压。
- 肌电图(EMG):
-
血管评估:
- 血管造影(CTA/DSA):
- 判断逻辑:血管中断、外渗或充盈缺损提示动脉损伤,需紧急干预。
- 血管造影(CTA/DSA):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清肌酸激酶(CK):
- 异常升高(>1000 U/L):提示横纹肌溶解,需警惕急性肾损伤风险。
- 动态监测:每6小时检测一次,峰值后下降提示损伤控制有效。
-
肌红蛋白(Mb):
- 血肌红蛋白升高(>500 ng/mL):早于CK升高,反映肌肉坏死程度。
- 尿肌红蛋白阳性:提示肾小管堵塞风险,需碱化尿液及水化治疗。
-
电解质与肾功能:
- 高钾血症(K⁺>5.5 mmol/L):肌肉坏死释放钾离子,需紧急处理。
- 血肌酐(Scr)升高:提示急性肾损伤,需结合尿量评估肾功能。
-
炎症标志物:
- C反应蛋白(CRP)>50 mg/L:提示继发感染或全身炎症反应。
四、总结
- 诊断核心:结合外伤史、典型症状及影像学证据,早期识别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关键。
- 辅助检查优先级:X线排除骨折→超声评估筋膜室压力→MRI明确软组织损伤范围。
- 实验室监测重点:动态追踪CK、肌红蛋白及电解质,预防急性肾损伤及高钾血症。
参考文献:
-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挤压伤及挤压综合征诊治专家共识》
- 《Journal of Trauma and Acute Care Surgery》软组织损伤诊疗指南
- WHO《创伤后急性肾损伤防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