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冻伤Superficial frostbite

更新时间:2025-06-18 10:59:28
编码NE40

关键词

索引词Superficial frostbite、浅表性冻伤、一度冻伤、冻结伤、二度冻伤、冻伤,伴部分皮肤层丧失、头部浅表冻伤、头部浅表性冻伤后遗症、面部浅表冻伤、颈部浅表冻伤、颈部浅表冻伤后遗症、胸部浅表冻伤、胸部浅表冻伤后遗症、腹壁,后背或盆腔的浅表冻伤、腹壁,后背或盆腔的浅表冻伤后遗症、腹壁浅表冻伤、盆腔浅表冻伤、臂浅表冻伤、上肢浅表冻伤、臂浅表冻伤后遗症、腕或手浅表冻伤、腕或手浅表冻伤后遗症、手指浅表冻伤、手浅表冻伤、腕浅表冻伤、髋或大腿浅表冻伤、髋或大腿浅表冻伤后遗症、髋浅表冻伤、膝或小腿浅表冻伤、膝或小腿浅表冻伤后遗症、膝浅表冻伤、小腿浅表冻伤、踝或足浅表冻伤、踝或足浅表冻伤后遗症、踝浅表冻伤、足浅表冻伤、趾浅表冻伤、腿浅表性冻伤,不可归类在他处者、下肢浅表性冻伤NOS、躯干浅表性冻伤,不可归类在他处者、躯干浅表性冻伤NOS
同义词First degree frostbite、frostbite with partial-thickness skin loss、Frostnip、Second degree frostbite
缩写SFB、浅冻
别名表皮冻伤、轻度冻伤、局部冻伤、非深层冻伤、表面冻伤

浅表性冻伤(NE40)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典型症状

  1. 局部红斑与肿胀
    • 受冻初期皮肤出现边界不清的红色斑块,伴明显肿胀(高,70%-90%)[1]。
    • 复温后红斑可能转为紫红色或暗红色(常见)[4]。
  2. 疼痛与灼热感
    • 早期表现为针刺样疼痛或烧灼感,复温后疼痛加剧(高,80%-95%)[1][3]。
  3. 麻木与感觉异常
    • 受冻区域出现短暂性麻木或触觉减退(中,50%-70%)[1][4]。

非典型症状

  1. 瘙痒
    • 部分患者复温后出现瘙痒感(低,10%-20%)[4]。
  2. 短暂性皮肤脱屑
    • 轻度浅表性冻伤愈合后可能出现表皮脱落(较少见,5%-15%)[1]。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典型体征

  1. 皮肤苍白与冰冷
    • 冻伤初期皮肤苍白、触之冰凉,质地坚硬(高,90%-100%)[1][3]。
  2. 水疱形成
    • 复温后24-48小时内出现透明或浑浊水疱(二度冻伤特征,60%-80%)[1][3]。
  3. 表皮脱落与湿润表面
    • 水疱破裂后表皮剥脱,露出下方粉红色湿润真皮层(常见)[1]。

非典型体征

  1. 局部水肿
    • 深层真皮层受累时可见明显水肿(较少见,30%-40%)[3]。
  2. 皮肤蜡样外观
    • 严重浅表冻伤区域呈现蜡样光泽(罕见,<5%)[4]。

实验室与影像学特征

  1. 实验室检测
    • 无特异性指标:目前无直接诊断浅表性冻伤的实验室检测方法[1][4]。
  2. 影像学表现
    • 皮肤超声:可显示表皮层与真皮层水肿,但临床较少常规应用[4]。

参考文献

  • 《妙佑医疗国际冻伤诊疗指南》:复温后水疱形成机制与临床表现[4]。
  • 豆丁网《冻伤的临床表现与紧急处理措施》:浅表性冻伤的分级与体征描述[1]。
  • 百度百科冻伤条目:局部症状与病程演变特征[3]。

注:临床表现与冻伤暴露时间、环境湿度及个体耐寒能力密切相关。二度冻伤需与深部冻伤(NE41)鉴别,后者伴有组织坏死及永久性功能障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