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手术部位感染Other specified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编码NE81.2Y
关键词
索引词Surgical site infection、其他特指的手术部位感染、心导管插入术操作部位的局部并发症、术后脓肿、术后缝合脓肿
缩写SSI
别名Surgical-Site-Infection、术后切口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其他特指的手术部位感染(OSSSI)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手术切口分泌物、脓肿穿刺液或深部组织标本中分离培养出致病微生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等)。
- 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检出特异性病原体基因片段(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spa基因)。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支持条件(临床与手术相关依据):
- 典型局部表现:
- 手术部位红肿热痛、波动性硬结或脓性分泌物流出(术后7-30天内出现)。
- 心导管插入部位出现线状红斑或沿导管路径的触痛。
- 全身症状:
- 体温≥38°C,伴寒战或白细胞计数≥12×10⁹/L。
- 危险因素:
- 存在免疫功能抑制、手术时间>2小时、异物植入等高风险因素。
- 典型局部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局部表现(红肿热痛+脓性分泌物/波动感)。
- 影像学证据(超声/CT显示脓肿或深部组织感染)。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树:
- 一级评估:
- 超声检查:快速筛查浅表脓肿(敏感性85%-95%)。
- 二级评估:
- 增强CT/MRI:评估深部组织感染范围(敏感性>90%)。
- 特殊检查:
- 心脏超声(经食管):怀疑心内膜炎时评估瓣膜赘生物。
- 一级评估:
-
临床评估路径:
- 切口评分系统:
- Southampton切口愈合评分≥3分(渗液、红肿范围>2cm)提示感染高风险。
- 导管感染评估:
- 沿导管路径触诊疼痛+局部红斑≥3cm需立即拔除导管。
- 切口评分系统:
-
病原学判断逻辑:
- 培养阳性:需结合药敏试验排除定植菌(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需连续两次阳性)。
- PCR阳性:快速诊断多重耐药菌(如MRSA),但需结合临床判断。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炎症标志物:
- C反应蛋白(CRP):
-
100 mg/L提示严重细菌感染(特异性80%-90%)。
-
- 降钙素原(PCT):
-
2 ng/ml提示全身性感染可能(需排除其他感染源)。
-
- C反应蛋白(CRP):
-
血常规:
- 白细胞>12×10⁹/L伴核左移:急性感染期特征(敏感性70%-85%)。
- 血小板进行性下降:警惕脓毒症进展(特异性>90%)。
-
微生物检测:
- 厌氧菌培养阳性:提示深部组织或器官间隙感染(如拟杆菌属)。
- 真菌涂片阳性:需评估免疫抑制患者是否合并真菌感染。
-
组织病理学:
- 中性粒细胞浸润:急性期感染特征(需排除无菌性炎症)。
- 肉芽肿形成:提示慢性感染或特殊病原体(如分枝杆菌)。
四、诊断流程总结
- 确诊核心:病原学证据(培养/PCR)联合典型临床表现。
- 影像学优先:超声作为首诊工具,CT/MRI用于复杂病例评估。
- 动态监测:术后第3、7、14天系统评估切口情况,高危患者延长监测至30天。
参考文献:
- CDC《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2022更新版)》
- IDSA《复杂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诊疗指南》
- 《中华外科杂志》手术部位感染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