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或足其他特指的浅表性损伤Other specified Superficial injury of ankle or foot

更新时间:2025-06-19 00:03:52
编码ND11.Y

关键词

索引词Superficial injury of ankle or foot、踝或足其他特指的浅表性损伤、趾挫伤, 伴有趾甲损坏、足部血肿、足趾非热伤性水疱、脚趾无毒昆虫咬伤、足趾浅表性异物、足趾碎片
缩写踝足浅表损伤、足踝浅表伤
别名脚踝刮伤、脚面擦伤、脚踝挫伤、足部皮外伤、Ankle-or-Foot-Superficial-Injury

(ND11.Y) 踝或足其他特指的浅表性损伤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临床体征确认:通过视诊和触诊明确存在浅表组织损伤(皮肤擦伤/挫伤/水疱等),且排除深部结构(骨骼/关节/韧带)损伤。
    • 影像学排除:X线或超声检查确认无骨折、关节脱位或肌腱断裂。
  2.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外伤史:明确的外力作用史(撞击、挤压、摩擦等),时间与症状出现相符。
    • 典型体征:至少满足以下2项客观体征:
      • 局部皮肤可见瘀斑、水疱或表皮破损
      • 触诊压痛(+)
      • 软组织肿胀
    • 功能受限:踝或足部活动范围减少≥20%(如背屈<10°或跖屈<30°)。
  3.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疼痛阈值:VAS评分≥4分(0-10分制)且与损伤部位吻合。
    • 炎症表现:局部皮温升高或红斑范围>2cm。
    • 特殊损伤类型:符合以下任一特征:
      • 趾甲下血肿伴甲板松动
      • 非热性水疱直径>0.5cm
      • 皮下异物可见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评估] --> B{损伤深度判断} B -->|浅表性| C[基础检查] B -->|可疑深部损伤| D[影像学检查] C --> E[体格检查] C --> F[伤口探查] D --> G[X线] D --> H[超声] D --> I[MRI]

判断逻辑

  1. 体格检查

    • 视诊:记录皮肤损伤类型(瘀斑/水疱/擦伤)、范围及渗出物
    • 触诊:压痛定位、肿胀程度分级(1级:<2cm;2级:2-4cm;3级:>4cm)
    • 关节活动度:用量角器测量踝关节背屈/跖屈角度
  2. 影像学检查

    • X线
      • 判断逻辑:需拍摄正侧位片,重点观察:
      • 骨皮质连续性(排除隐匿骨折)
      • 关节间隙对称性(排除半脱位)
      • 阴性意义:无骨折征象即支持浅表损伤诊断
    • 超声
      • 判断逻辑:高频探头(≥12MHz)评估:
      • 皮下组织层厚度(>5mm提示血肿)
      • 筋膜连续性(排除肌腱损伤)
      • 阳性标准:发现局限性液性暗区(血肿)或强回声异物
    • MRI
      • 适用场景:仅当怀疑深部组织损伤且其他检查阴性时使用
      • 判断逻辑:T2加权像高信号局限于皮下脂肪层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全血细胞计数(CBC)

    • 白细胞升高(>11×10⁹/L):提示继发感染风险,需抗生素预防
    • 血小板减少(<150×10⁹/L):警惕损伤后出血倾向
  2. C反应蛋白(CRP)

    • >10 mg/L:提示显著炎症反应,需加强抗炎治疗
    • 动态监测:48小时内上升>50%提示感染可能
  3. 血糖检测

    • 空腹血糖>7.0 mmol/L: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延迟风险增加
  4. 创面细菌培养

    • 适用场景:开放性伤口伴脓性渗出
    • 阳性意义
      • 金黄色葡萄球菌→需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铜绿假单胞菌→需用喹诺酮类抗生素

四、诊断流程总结

  1. 确诊路径:外伤史 + 典型体征 + 影像学排除深部损伤
  2. 检查优先级
    • 首选体格检查与X线
    • 复杂病例加做超声
    • 实验室检查仅用于并发症风险评估
  3. 关键鉴别:需与以下疾病区分:
    • 踝关节韧带损伤(压痛点在韧带附着点)
    • 应力性骨折(负重痛+骨膜反应)
    • 蜂窝织炎(弥漫性红肿+发热)

参考文献

  1. WHO《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临床应用指南》
  2. AAOS《骨科创伤临床实践指南》
  3. UpToDate《浅表软组织损伤管理》临床决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