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的其他或未特指部位的无毒昆虫咬伤Nonvenomous insect bite of other or unspecified parts of foot
编码ND11.A
关键词
索引词Nonvenomous insect bite of other or unspecified parts of foot、足的其他或未特指部位的无毒昆虫咬伤
缩写足无毒虫咬伤、足部无毒昆虫咬
别名脚被无毒虫子咬了、无毒虫咬脚、足部非毒性昆虫咬伤、无毒昆虫咬脚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位侧
--单侧,未特指--左侧--双侧--右侧发生部位
XA47V8 足
XA2RP7踇趾XA9L52第五趾甲床XA43K6第五趾甲床沟XA0SL7第二趾甲外皮XA4U10第五趾甲板XA5446第二趾甲周表皮XA2A07足第四趾蹼XA6189第三趾甲床XA1RE3大拇趾趾甲XA3LW9第三趾甲板XA9Y82足外侧缘XA2F64大拇趾甲下皮XA6VJ2大拇趾垫XA3VM6第五趾趾甲XA7J49趾背面XA8HC5第二趾蹼间隙XA4ZB3第四趾甲下皮XA1MM3第三趾侧甲襞XA9UL1第三趾甲半月XA02P2足中部背面XA3WM8足内侧缘XA7GD8大拇趾侧甲襞XA9LB9第三趾蹼间隙XA7GG3第二趾趾甲XA8F87第四趾甲板XA86J0第四跖骨头区XA3C43第五趾垫XA7WP9大拇趾甲外皮XA65U3第四趾甲床XA0DD8第五趾甲下皮XA0HX8大拇趾甲床XA05N7第五跖骨头区XA2PD3第四趾甲半月XA2Y79第四趾甲床沟XA14Y9趾侧XA81N1第一趾蹼间隙XA9E36趾甲XA1WQ6第二趾甲板XA1AV3第五趾甲周表皮XA1FL5趾蹼间隙XA4LC9趾XA6TS5第四趾趾甲XA7B22第二趾甲床XA1XM4足底XA4774大拇趾甲周表皮XA81Z3前足背面XA9LJ5趾跖面XA3D73第三趾趾甲XA5JP9第三趾垫XA8BE2足背XA3UC8第三趾甲周表皮XA5HK0足跟XA5151中足XA9439第二趾甲半月XA2H72第三趾甲下皮XA0SP3第三趾XA6V29第一跖骨头区XA8L19大拇趾甲床沟XA3R99足跟外侧面XA5ZE2足跟后表面XA4KK7第四趾XA6KE9前足跖面XA2N02足跟跖面XA38J0第五趾侧甲襞XA64R9大拇趾甲半月XA0XZ8第四趾甲外皮XA1ED1第二趾甲床沟XA2ZJ7第二趾甲下皮XA2W24第五趾甲外皮XA3626第二趾垫XA8DQ2第三趾甲外皮XA3T29足弓XA8ZZ3第二趾XA9316第四趾垫XA0PV4第四趾侧甲襞XA42W4第五趾XA2484第三趾甲床沟XA47T1大拇趾甲板XA0HX4第三跖骨头部区域XA99M7后足部XA1PK7第五趾甲半月XA1QH8足跟内侧面XA7003第二趾侧甲襞XA40R3第四趾甲周表皮XA2P22第二跖骨头区XA5YL1前足足的其他或未特指部位的无毒昆虫咬伤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特征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足的其他或未特指部位的无毒昆虫咬伤(ICD-11编码:ND11.A)是指由无毒性的昆虫对足部未在更具体编码中列明的区域造成的皮肤机械性损伤。这类咬伤通常不引发全身毒性反应,但可导致局部炎症和皮肤刺激症状。
病因学特征
该损伤由不具备毒腺结构的昆虫引起,常见于蚊、蠓、部分无刺蜜蜂等。主要发生于暴露于自然环境的足部皮肤,在丛林、湿地等昆虫活跃区域或未采取防护措施时易发,儿童及户外工作者发生率较高。
病理机制
- 机械性损伤:昆虫口器穿刺导致表皮屏障破坏,引发组织胺等炎症介质释放
- 炎症级联反应:角质细胞损伤后释放IL-6、TNF-α等促炎因子,引起血管扩张和神经末梢敏感化
- 继发反应:反复搔抓可能破坏皮肤完整性,增加细菌定植风险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典型表现:直径2-10mm的类圆形红斑性丘疹,中央可见穿刺点,伴瘙痒/刺痛感
- 病程演变:初期肿胀明显,24-48小时达高峰,多数7日内自行消退
- 特殊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在72小时后出现迟发性红斑扩大现象
- 继发改变:过度搔抓可致表皮剥脱、浆液性渗出或局部淋巴结反应性肿大
临床处理应着重鉴别继发感染体征(如化脓、蜂窝织炎),并评估患者是否对昆虫唾液蛋白存在特异性过敏。基础处理包括局部冷敷、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和避免刺激,需警惕约3-5%患者可能出现异常局部反应需系统治疗。
参考文献:上述内容基于《热病-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皮肤损伤处理原则及《临床皮肤病学》(赵辨主编)相关章节整理。具体诊疗请遵循最新临床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