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弥漫性脑损伤Other specified Diffuse brain injury
编码NA07.3Y
关键词
索引词Diffuse brain injury、其他特指的弥漫性脑损伤、脑挫伤、脑挫伤NOS、弥散性脑皮质挫伤、弥散性皮质挫伤、脑撕裂伤、脑膜撕裂伤、小脑撕裂伤、小脑幕撕裂、大脑撕裂伤、大脑皮质裂伤、大脑皮质撕裂伤、皮层撕裂伤、大脑皮层撕裂伤
缩写弥漫性脑损伤、DIB
别名弥漫性脑伤、弥散性脑损伤、广泛性脑损伤
其他特指的弥漫性脑损伤 (NA07.3Y) 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
- 病理组织学检查:脑组织活检/尸检发现弥漫性轴索损伤特征性改变(轴突回缩球、β-APP阳性染色)及广泛性白质变性。
-
必须条件:
- 明确头部外伤史(高能量旋转加速度/减速度机制)
- 伤后立即出现持续性意识障碍(>6小时)
- 影像学(MRI-DTI)显示白质纤维束广泛性损伤(FA值<0.2)
- 缺乏局灶性神经定位体征
-
支持条件:
- 临床表现:
- 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执行力下降)
- 自主神经紊乱(呼吸/心率异常)
- 运动障碍(去大脑强直)
- 影像学阈值:
- CT:脑室指数<0.3(提示脑肿胀)
- MRI:T2/FLAIR序列>3处白质高信号病灶(直径>5mm)
- 电生理标准:
- EEG显示背景活动<8Hz伴阵发性慢波
- 临床表现: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项目树] --> B[影像学检查] A --> C[电生理检查] A --> D[功能评估] B --> B1[CT扫描] B --> B2[MRI常规序列] B --> B3[DTI弥散张量成像] C --> C1[常规EEG] C --> C2[诱发电位] D --> D1[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D --> D2[神经心理测试]
判断逻辑:
-
CT扫描:
- 首要检查:快速排除需手术的局灶病变(如血肿)
- 阳性指征:灰白质界限模糊+脑室受压(敏感度70%)
- 局限性:可能漏诊早期轴索损伤
-
MRI-DTI:
- 核心诊断依据:FA值降低反映轴突完整性破坏
- 分级标准:
- 轻度损伤:FA值0.15-0.2
- 重度损伤:FA值<0.15
- 序列选择:
- T2*/SWI检测微出血灶
- DTI评估白质纤维束
-
EEG监测:
- 背景活动减慢(δ/θ波为主)提示广泛皮层功能障碍
- 暴发-抑制模式预示不良预后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正常参考值 | 异常意义 |
---|---|---|
血清NSE | <16.3 μg/L | >33 μg/L提示神经元广泛损伤,需动态监测(每48小时) |
S100B蛋白 | <0.105 μg/L | >0.5 μg/L反映胶质细胞损伤,持续升高提示继发性脑损伤 |
脑脊液tau蛋白 | <300 pg/mL | >500 pg/mL提示轴突微管破坏,需排除阿尔茨海默病 |
凝血功能(PT) | 11-13.5秒 | 延长提示创伤性凝血病,增加出血风险(需输注FFP) |
血清乳酸 | 0.5-2.2 mmol/L | >4 mmol/L反映脑缺氧,需紧急纠正灌注不足 |
异常结果处理建议:
- NSE/S100B持续升高:启动神经保护治疗(如亚低温疗法)
- 凝血功能异常:24小时内补充维生素K+FFP
- 乳酸>4 mmol/L:立即优化脑灌注压(维持CPP>60mmHg)
四、诊断流程总结
- 急诊阶段:CT排除手术指征 + GCS评分
- 确诊阶段:48小时内完成MRI-DTI + 血清生物标志物检测
- 监测阶段:
- 持续EEG监测癫痫风险
- 每72小时复查DTI评估损伤进展
- 排除诊断:需鉴别代谢性脑病、病毒性脑炎(脑脊液PCR检测)
参考文献:
- 《颅脑创伤临床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2023)
- EFNS《弥漫性轴索损伤管理共识》(Journal of Neurology, 2022)
- AANS/CNS《创伤性脑损伤高级影像学应用指南》(Neurosurgery,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