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前动脉撕裂Laceration of anterior tibial artery
编码NC95.10
关键词
索引词Laceration of anterior tibial artery、胫前动脉撕裂
缩写ATA撕裂、AT撕裂
别名胫前动脉破裂、小腿前侧动脉撕裂、前胫动脉损伤、小腿前动脉撕裂伤
胫前动脉撕裂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动脉造影阳性:通过动脉造影显示胫前动脉破裂、假腔形成或血栓形成。
- 超声检查阳性: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动脉壁不连续、血流中断或假腔形成。
- CT血管成像 (CTA) 阳性:CTA 显示动脉损伤部位及程度,明确撕裂位置和范围。
-
支持条件(临床与影像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突发剧烈疼痛,通常位于小腿前方。
- 患肢出现明显肿胀和淤青,有时伴有开放性伤口。
- 皮肤苍白、皮温降低。
- 局部麻木、刺痛或感觉减退。
- 步态异常或行走困难。
- 体征:
- 触诊发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 局部明显压痛,有时可触及波动感。
- 皮肤颜色变苍白或青紫。
- 小腿肌肉张力异常。
- 流行病学史:
- 有严重的暴力损伤史,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
- 胫腓骨骨折或其他小腿创伤史。
- 近期进行过小腿手术,特别是骨科手术。
- 存在血管硬化或其他影响血管弹性的系统性疾病史。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直接影像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急性疼痛+肿胀/淤青+远端缺血症状)。
- 体征(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局部压痛+皮温降低)。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动脉造影:
- 判断逻辑:显示动脉破裂、假腔形成或血栓形成,是确诊胫前动脉撕裂的金标准。
- 多普勒超声检查:
- 判断逻辑:评估动脉壁连续性和血流情况,适用于初步筛查和动态监测。
- CT血管成像 (CTA):
- 判断逻辑:详细显示动脉损伤部位及程度,有助于手术规划和评估预后。
- 动脉造影:
-
血液检查:
- D-二聚体检测:
- 异常意义:D-二聚体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血栓形成,但特异性较低,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
- 全血细胞计数 (CBC):
- 异常意义: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提示炎症反应或感染,但非特异性指标。
- D-二聚体检测:
-
临床鉴别检查:
- 肢体灌注评估:
- 异常意义:通过观察皮肤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等,评估远端肢体的血供情况。
- 筋膜室压力测定:
- 判断逻辑:对于怀疑继发性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测量筋膜室内压力,指导是否需要紧急减压手术。
- 肢体灌注评估:
-
功能评估:
- 步态分析:
- 异常意义:评估患者的步态变化,确定是否存在活动障碍和步态异常。
- 步态分析: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动脉造影:
- 阳性结果:直接显示动脉破裂、假腔形成或血栓形成,确诊率高。
-
多普勒超声检查:
- 阳性结果:显示动脉壁不连续、血流中断或假腔形成,适用于初步筛查和动态监测。
-
CT血管成像 (CTA):
- 阳性结果:详细显示动脉损伤部位及程度,有助于手术规划和评估预后。
-
D-二聚体检测:
- 异常意义:D-二聚体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血栓形成,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
全血细胞计数 (CBC):
- 异常意义: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提示炎症反应或感染,但非特异性指标。
-
凝血功能检查:
- 异常意义:凝血酶原时间 (PT) 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延长,提示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影响手术决策。
-
生化检查:
- 异常意义:肌酸激酶 (CK) 升高提示肌肉损伤,乳酸脱氢酶 (LDH) 升高提示组织坏死,需密切监测以评估病情进展。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动脉造影、多普勒超声、CTA),结合典型症状和体征。
- 辅助检查以影像学检查为主,辅以血液检查和功能评估,全面评估病情。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影像学和临床表现,确保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权威依据:《外科学》、《血管外科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