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上髁骨折Fracture of lateral epicondyle of humerus

更新时间:2025-05-27 23:47:34
编码NC12.41

关键词

索引词Fracture of lateral epicondyle of humerus、肱骨外上髁骨折、肱骨外侧髁骨折、肱骨外上髁骨折撕脱
同义词fracture of external condyle of humerus、Fracture avulsion of lateral epicondyle of humerus
缩写LECF
别名肘部外上髁骨折、外上髁骨折

肱骨外上髁骨折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检查阳性
      • X线检查:正侧位片显示肱骨外上髁骨折,骨折线清晰可见,骨折片向外侧移位。
      • CT扫描:对于复杂或粉碎性骨折,CT扫描能够更详细地评估骨折情况,包括骨折片的具体位置和移位程度。
  2.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局部疼痛:受伤部位出现剧烈的疼痛,特别是在肘关节外侧最为显著。患者常描述为锐痛或钝痛,活动时加剧。
      • 肿胀与瘀斑:受伤后短时间内即可观察到肘关节周围肿胀,并逐渐扩散至整个肘部乃至腕部;皮肤下可见青紫瘀斑,通常在受伤后数小时至24小时内出现。
      • 功能受限:患者常感到患肢无法正常伸展或弯曲,活动范围受限,严重者甚至无法完成日常基本动作。
      • 握力减弱:由于疼痛和肌肉保护性痉挛,握力明显减弱。
    • 体征
      • 局部压痛:在肱骨外上髁处可触及明显的压痛点,按压时患者会感到剧烈疼痛。
      • 异常活动:在骨折处可能感觉到异常的活动或摩擦感。
      • 成角畸形:在X线片上可见骨折片向外侧移位,形成成角畸形。
      • 错位重叠畸形:骨折片移位导致关节面不平整,可能出现错位或重叠畸形。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明确影像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疼痛+肿胀+功能受限)。
      • 体征(局部压痛+异常活动)。

二、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

    • X线检查
      • 正侧位片:可以明确显示骨折的位置、类型及移位情况。典型的X线表现包括骨折线通过肱骨外上髁,骨折片向外侧移位。
      • 斜位片:有助于更好地评估骨折片的具体位置和移位程度。
    • CT扫描
      • 多平面重建:对于复杂骨折或粉碎性骨折,CT扫描有助于更详细地评估骨折情况,尤其是骨折片的具体位置和移位程度。
    • MRI检查
      • 软组织损伤:MRI可以更好地显示周围软组织损伤,如韧带撕裂、肌腱损伤等。
      • 隐匿性骨折:对于X线未明确显示的隐匿性骨折,MR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2. 临床鉴别检查

    • 神经血管检查
      • 异常意义:排除神经损伤(如桡神经损伤)和血管损伤(如尺动脉损伤),确保及时处理并发症。
    • 关节稳定性评估
      • 异常意义:评估肘关节的稳定性,确定是否存在伴随的韧带损伤或脱位。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血常规

    • 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10,000/μL):提示急性炎症反应或感染的可能性。
  2. C反应蛋白(CRP)

    • 显著升高(>5 mg/L):提示急性炎症反应,常见于创伤后的早期阶段。
  3. 红细胞沉降率(ESR)

    • 轻度升高(>10 mm/h):非特异性炎症指标,结合其他指标有助于判断炎症程度。
  4. 电解质和肝肾功能

    • 异常意义:评估患者的整体代谢状态,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的影响。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影像学检查(X线和CT),结合典型症状及体征。
  • 辅助检查以影像学(排除神经血管损伤)和临床评估(关节稳定性)为主,避免依赖单一实验室指标。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炎症指标(如白细胞计数、CRP)。

权威依据

  • 《骨科临床诊疗指南》
  • 《肘关节创伤外科治疗指南》
  • 《骨科影像学诊断指南》

以上内容基于可靠的医学资料编写,旨在提供肱骨外上髁骨折的全面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