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创伤性硬膜下出血Chronic traumatic subdural haemorrhage

更新时间:2025-06-18 16:08:55
编码NA07.61

关键词

索引词Chronic traumatic subdural haemorrhage、慢性创伤性硬膜下出血、慢性硬膜下血肿
同义词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
缩写CSDH、慢性SDH
别名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慢性硬脑膜下出血

慢性创伤性硬膜下出血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

    • 头颅CT/MRI影像学确认
      • CT显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半月形混杂密度影(慢性期以低密度为主,亚急性期可见分层现象)
      • MRI显示T1加权等/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包膜强化
  2. 必须条件

    • 核心症状组合:头痛(波动性钝痛)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注意力/记忆力下降)
    • 客观体征:单侧肢体肌力减退/步态异常(宽基底步态)
    • 时间特征:头部外伤史(明确或隐匿)后症状延迟出现(≥3周)
  3. 支持条件

    • 高危因素:年龄>60岁、长期抗凝治疗、慢性酒精中毒
    • 实验室异常: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14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6秒
    • 影像学进展:连续影像检查显示血肿体积增大>10%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一级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 头颅CT平扫(首选)
│ └─ 头颅MRI(T1/T2/FLAIR序列)
├─ 实验室检查
│ ├─ 凝血功能全套
│ └─ 血常规
└─ 鉴别检查
├─ 脑脊液分析(谨慎实施)
└─ 脑电图(癫痫评估)

判断逻辑

  1. CT平扫

    • 低密度影(CT值<40HU)提示慢性期,混杂密度提示亚急性期
    • 中线移位>5mm需警惕脑疝风险
  2. MRI增强扫描

    • 包膜强化是慢性血肿特征性表现(伤后3周出现)
    • SWI序列可检测微量出血
  3. 凝血功能检查

    • INR>3.0提示需调整抗凝治疗方案
    • D-二聚体升高>500μg/L提示活动性出血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1. 凝血功能

    • PT延长(>14秒):提示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需排查华法林过量
    • APTT延长(>36秒):提示内源性凝血途径异常,常见于肝病患者
  2. 血常规

    • 血红蛋白下降(男性<130g/L,女性<120g/L):警惕慢性失血
    • 白细胞正常:可与急性感染性病变鉴别
  3. 脑脊液分析(非常规检查):

    • 蛋白质升高(>450mg/L):提示血脑屏障破坏
    • 细胞数正常:排除化脓性脑膜炎

四、诊断流程要点

  1. 疑似病例筛查:老年患者新发认知障碍+头痛,无论外伤史是否明确,均需行头颅CT
  2. 分期诊断:结合影像密度特征(CT值)与症状出现时间确定血肿分期
  3. 手术指征评估:血肿厚度>10mm或中线移位>5mm建议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神经外科学(第3版)》(王忠诚主编)
《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
NICE指南(Head injury: assessment and early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