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

更新时间:2025-06-20 17:52:28
编码1D62.1

关键词

索引词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CPS[汉坦病毒心肺综合征]、汉坦病毒心肺综合征
同义词Hantavirus cardiopulmonary syndrome、HPS – [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HCPS – [Hantavirus cardiopulmonary syndrome]
缩写HPS、HCPS
别名汉坦病毒肺综合症、汉坦病毒心肺综合症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感染性病原体
--莫洛峡谷病毒
--安德斯病毒
--奥兰病毒
--拉古纳内格拉病毒
--索诺斯城堡病毒
--黑港渠病毒
--马西尔病毒
--里约马莫雷病毒
--图纳里峰病毒
--诺阿病毒
--长沼病毒
--贝尔梅霍病毒
--南洋杉病毒
--黎奇瓜纳斯病毒
--蓝河病毒
--阿纳贾图巴病毒
--穆勒舒病毒
--朱基塔巴病毒
--佩尔加米诺病毒
--辛诺瓦病毒
--纽约病毒
--阿拉拉夸拉病毒
--莫农加希拉病毒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 HPS),也称为汉坦病毒心肺综合征(Hantavirus Cardiopulmonary Syndrome, HCPS),是由汉坦病毒属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以呼吸系统损害为核心特征,早期表现为发热、肌痛、头痛、乏力、寒战及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病情进展后,患者出现快速加重的咳嗽、呼吸困难及低氧血症,严重时可并发非心源性肺水肿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死率高。


病因学特征

  1.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 主要传染源为特定啮齿类动物(如鹿鼠、白足鼠等),不同汉坦病毒亚型对应不同宿主物种。
    • 空气传播是核心途径,人类通过吸入含病毒的气溶胶(如被啮齿动物尿液、唾液或粪便污染的尘埃)感染。直接接触被污染环境或啮齿动物咬伤亦可传播,但人际传播极其罕见。
  2. 易感人群

    • 人群普遍易感,但显性感染率低。高风险人群包括野外工作者、农林业从业者及居住于啮齿动物活跃区域者。病毒暴露剂量与宿主免疫状态影响发病严重程度。
  3. 致病机制

    • 病毒通过β3整合素侵入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引发内皮屏障功能障碍,导致血管通透性异常增高。
    • 免疫病理损伤是关键环节:病毒抗原激活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释放过量促炎因子(如TNF-α、IL-6),加剧内皮损伤及肺水肿形成。补体系统过度激活进一步加重组织缺氧和多器官衰竭风险。

病理生理学基础

  1. 内皮损伤与微循环障碍

    • 病毒直接破坏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同时抑制内皮修复机制,导致肺泡-毛细血管膜完整性丧失。
    • 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NO),加剧血管渗漏。
  2. 肺水肿与呼吸衰竭

    • 血管内血浆成分渗入肺间质和肺泡腔,形成富含蛋白的渗出液,阻碍氧气弥散并降低肺顺应性。
    • 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可引发心肌抑制、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1. 前驱期(病程1-5天)

    • 突发高热(>38.5℃)、剧烈头痛、腰背部肌痛、结膜充血,部分伴恶心、呕吐或腹泻。
    • 与普通流感的关键区别:无显著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如鼻塞、咽痛)。
  2. 心肺期(病程4-10天)

    • 呼吸急促(>30次/分)、干咳、胸骨后压迫感,迅速进展至呼吸窘迫、发绀及血性泡沫痰。
    • 听诊双肺弥漫性湿啰音,胸片示双侧肺门浸润影或"白肺"征象。
    • 实验室特征:血小板减少、血液浓缩、乳酸脱氢酶(LDH)显著升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