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中性粒细胞增多症Unspecified Neutrophilia
编码4B00.1Z
关键词
索引词Neutrophilia、未特指的中性粒细胞增多症、中性粒细胞增多症、伴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的疾患
缩写Neutrophilic-Granulocytosis
别名中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白细胞增多症、中性白细胞增多
未特指的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持续升高:
- 成人及>1月龄儿童:中性粒细胞计数 >7.5×10^9/L(连续两次检测间隔≥24小时)
- 新生儿(≤28天):中性粒细胞计数 >26×10^9/L
- 排除继发性病因:
- 通过系统评估排除感染、炎症、肿瘤、药物反应等已知病因(需完成基础辅助检查)
-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持续升高:
-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炎症标志物异常:
- CRP >10 mg/L 或 ESR >20 mm/h(非必需但支持炎症状态)
- 骨髓象特征:
- 粒系增生活跃,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比例增高(>15%),无病态造血
- 碱性磷酸酶积分升高:
-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 >200(正常参考值:30-130)
- 炎症标志物异常:
-
阈值标准:
- 符合全部"必须条件"即可诊断
- 若存在支持条件中≥2项,可加强诊断可信度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初步筛查] A --> C[病因排查] B --> B1(血常规+外周血涂片) B --> B2(CRP/ESR) C --> C1[感染排查] C --> C2[炎症/免疫排查] C --> C3[肿瘤排查] C1 --> C11(血/尿/便培养) C1 --> C12(影像学:胸片/腹部超声) C2 --> C21(自身抗体谱:ANA/RF) C2 --> C22(补体/免疫球蛋白) C3 --> C31(骨髓穿刺+活检) C3 --> C32(JAK2/BCR-ABL基因检测) C3 --> C33(全身CT/PET-CT)
判断逻辑:
- 血常规+涂片:
- 确认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及形态(中毒颗粒提示感染)
- 若伴嗜酸/嗜碱细胞增多需排查血液肿瘤
- 骨髓检查:
- 粒系增生伴核左移(晚幼粒↑)支持反应性增生
- 原始细胞>5%需排除白血病
- 基因检测:
- JAK2 V617F阳性提示骨髓增殖性肿瘤
- BCR-ABL阳性确诊慢性髓系白血病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参考范围 | 异常意义 |
---|---|---|
中性粒细胞 | 1.8-7.5×10^9/L | >7.5×10^9/L符合诊断标准;>50×10^9/L警惕白细胞淤滞综合征 |
NAP积分 | 30-130 | >200支持感染/应激;<100提示CML |
CRP | <5 mg/L | >10 mg/L提示炎症活动;>100 mg/L需排查脓毒症 |
骨髓粒系比例 | 40-60% | >80%伴左移提示反应性增生;伴病态造血需排查MDS |
JAK2突变 | 阴性 | 阳性确诊骨髓增殖性肿瘤(如真红、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LDH | 120-250 U/L | 显著升高提示组织损伤或淋巴增殖性疾病 |
四、总结
- 诊断核心:持续中性粒细胞增多 + 排除继发因素
- 关键检查:
- 骨髓活检鉴别克隆性与反应性增生
- 基因检测排除骨髓增殖性肿瘤
- 注意要点:
- 新生儿需采用特殊阈值(>26×10^9/L)
- 若伴脾肿大/体重下降需优先排查血液肿瘤
参考文献:
WHO《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分类》ICD-11
NCCN《骨髓增殖性肿瘤临床实践指南》
Williams Hematology 10th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