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包涵体肌炎Inflammatory inclusion body myositis
编码4A41.20
关键词
索引词Inflammatory inclusion body myositis、炎性包涵体肌炎、炎性IBM[炎性包涵体肌炎]、散发性包涵体肌炎、遗传性包涵体肌炎、UPD-GlcNac差向异构酶/激酶缺陷、家族性包涵体肌炎
同义词Inflammatory IBM - [inflammatory inclusion body myositis]
缩写IBM
别名炎性包涵体肌病
炎性包涵体肌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炎性包涵体肌炎(Inflammatory Inclusion Body Myositis, IBM)是50岁以上人群中最常见的特发性炎症性肌病,属于慢性获得性肌病的特殊类型。其主要特征为慢性隐匿性近端腿部和/或远端手臂不对称性肌无力,导致反复跌倒和精细动作能力丧失。IBM在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非对称性肌肉力量减退,特征性累及四肢远端肌肉(如指屈肌)和近端肌肉(如股四头肌)。
病因学特征
-
免疫介导机制:
- 炎性包涵体肌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具有自身免疫性与退行性病变双重特征。异常免疫反应导致CD8+ T细胞对肌纤维的侵袭。
- 遗传易感性方面,超过60%的患者携带HLA-DRB1*03:01等特定基因型。
-
环境因素:
- 某些慢性病毒感染(如EB病毒)可能参与疾病发生,但目前尚未明确单一病原体。
- 衰老相关的蛋白质稳态失衡可能与肌细胞内包涵体形成相关。
病理机制
-
肌肉组织病理学:
- 肌肉活检显示炎性细胞浸润非坏死肌纤维,特征性表现为镶边空泡(rimmed vacuoles)和胞浆内嗜碱性包涵体。
- 包涵体含有泛素化蛋白沉积物,可通过SMI-31免疫染色特异性识别。
- 电子显微镜下可见15-18nm管状细丝结构及散在的淀粉样前体蛋白沉积。
-
免疫反应:
- 病理特征性表现为肌内膜CD8+ T细胞浸润,形成"穿入现象"(invasion of non-necrotic fibers)。
- 尽管存在浆细胞浸润,但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并非主要致病机制。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进行性肌无力:特征性累及指屈肌(握力下降)和股四头肌(跪倒征),约20%患者出现吞咽肌受累。
- 选择性肌萎缩:疾病后期出现前臂屈肌群和大腿前侧肌群的选择性萎缩。
- 抗药性病程:对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反应差,区别于其他炎性肌病。
- 感觉神经系统保留:无感觉异常或腱反射消失,此特征可与神经源性疾病鉴别。
-
辅助检查:
- 肌酸激酶(CK)水平:通常轻度升高(正常值2-5倍),显著升高需警惕其他肌病。
- 针式肌电图:同时存在神经源性(纤颤电位)和肌源性(短时相低幅电位)混合特征。
- 肌肉MRI:STIR序列显示股四头肌选择性水肿伴脂肪浸润,具有较高诊断特异性。
参考文献:以上内容基于真实可靠的医学资料整理而成,包括但不限于搜狗百科、医联媒体及其他权威医学网站提供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