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包涵体肌炎Inflammatory inclusion body myositis
编码4A41.20
关键词
索引词Inflammatory inclusion body myositis、炎性包涵体肌炎、炎性IBM[炎性包涵体肌炎]、散发性包涵体肌炎、遗传性包涵体肌炎、UPD-GlcNac差向异构酶/激酶缺陷、家族性包涵体肌炎
同义词Inflammatory IBM - [inflammatory inclusion body myositis]
缩写IBM
别名炎性包涵体肌病
炎性包涵体肌炎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肌肉活检:组织病理学显示内膜炎性渗出物围绕和侵入非坏死肌肉纤维,伴有边缘空泡和蛋白质沉积。免疫组化染色可见泛素化蛋白聚集形成的包涵体。
- 临床表现:渐进性不对称性近端腿部和/或远端手臂肌无力,尤其是手指屈曲肌和股四头肌受累。
-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渐进性肌无力:手部肌肉无力,表现为手指屈曲困难、握力下降;腿部肌无力多见于股四头肌,导致行走困难、反复跌倒。
- 吞咽困难:部分患者因咽喉部肌肉受累而出现吞咽障碍。
- 肌肉萎缩:受影响的肌肉出现明显的萎缩现象。
- 辅助检查:
- 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可升高至正常值的15倍左右。
- 针式肌电图:显示慢性刺激性肌病模式,表现为高频率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和减少。
- 肌肉MRI:T1加权像上低信号和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有助于识别受累肌肉区域。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的肌肉活检结果即可确诊。
- 若无肌肉活检结果,需同时满足以下三项:
- 典型临床表现(渐进性肌无力、吞咽困难、肌肉萎缩)。
- 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升高至正常值的15倍左右。
- 针式肌电图显示慢性刺激性肌病模式。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肌肉MRI:
- 异常意义:T1加权像上低信号和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有助于识别受累肌肉区域,特别是大腿股四头肌和前臂屈肌。
- 判断逻辑: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提高诊断准确性。
- 肌肉MRI:
-
临床鉴别检查:
- 针式肌电图:
- 异常意义:显示慢性刺激性肌病模式,表现为高频率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和减少。
- 判断逻辑:排除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如多发性肌炎、脊髓性肌萎缩等。
- 针式肌电图:
-
功能评估:
- 吞咽功能评估:
- 异常意义:通过吞咽造影或其他评估方法,发现咽喉部肌肉受累导致的吞咽障碍。
- 判断逻辑:明确吞咽困难的存在,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计划。
- 吞咽功能评估:
-
免疫学检查:
- 自身抗体检测:
- 异常意义:虽然特异性不高,但某些自身抗体(如抗Jo-1抗体)可能在少数病例中阳性。
- 判断逻辑:排除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辅助诊断。
- 自身抗体检测: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液检查:
- 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
- 异常意义:升高至正常值的15倍左右,提示肌肉损伤。
- 阈值:通常为正常值上限的15倍以上。
- 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
- 异常意义:轻度升高,提示炎症活动。
- 阈值:CRP > 10 mg/L,ESR > 30 mm/h。
- 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
-
免疫学检查:
- 自身抗体检测:
- 异常意义:虽然特异性不高,但某些自身抗体(如抗Jo-1抗体)可能在少数病例中阳性。
- 阈值:根据具体抗体的参考范围。
- 自身抗体检测:
-
肌肉活检:
- 组织病理学:
- 异常意义:内膜炎性渗出物围绕和侵入非坏死肌肉纤维,伴有边缘空泡和蛋白质沉积。
- 免疫组化染色:
- 异常意义:泛素化蛋白聚集形成的包涵体。
- 阈值:阳性。
- 组织病理学:
-
肌肉MRI:
- T1加权像:
- 异常意义:低信号区域。
- T2加权像:
- 异常意义:高信号区域。
- 阈值: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无固定阈值。
- T1加权像: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肌肉活检结果,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渐进性肌无力、吞咽困难、肌肉萎缩)。
- 辅助检查以肌肉MRI和针式肌电图为主要手段,帮助确定受累肌肉区域和排除其他疾病。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肌肉活检结果和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
权威依据:《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关于炎性肌病的分类标准》、《欧洲神经肌肉疾病协会(ENMC)关于炎性包涵体肌炎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