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Pterygium
编码9A61.1
关键词
索引词Pterygium、翼状胬肉、眼翼状胬肉、网络眼、淀粉样翼状胬肉、眼中心性翼状胬肉、眼双翼状胬肉、眼周翼状胬肉,静止性、眼周翼状胬肉,进行性、复发性翼状胬肉
同义词pterygium of eye、web eye
缩写翼胬肉、胬肉
别名胬肉攀睛、pterygiumofeye、webeye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位侧
--
单侧,未特指--
左侧--
双侧--
右侧发生部位
XA8PS3 结膜
XA4H06
结膜上穹XA3X70
睑结膜XA3KE6
结膜下穹XA6V06
球结膜XA6EZ4
结膜穹隆翼状胬肉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主要表现为睑裂部球结膜及其下的组织发生变性、肥厚和增生,并向角膜方向发展。由于其形状类似于昆虫翅膀,故得名“翼状胬肉”。该病多见于户外工作者,特别是渔民和农民等长期暴露于风沙、紫外线等环境刺激下的人群。翼状胬肉可能影响患者的视力,严重时甚至会遮盖瞳孔或干扰眼球运动。
病因学特征
-
外部因素:
- 紫外线照射:长时间暴露在强烈阳光下,尤其是紫外线(UV)辐射,被认为是引发翼状胬肉的主要原因之一。紫外线能够损伤眼表结构,包括角膜缘干细胞。
- 环境刺激:频繁接触风沙、烟尘等微粒物质,以及生活在干燥气候条件下,也可能促进疾病的发展。
-
内部因素:
- 遗传倾向:家族史表明翼状胬肉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提示遗传因素在其发病机制中扮演一定角色。
- 免疫反应异常:某些研究提出,翼状胬肉的发生可能与局部免疫调节失衡相关,如T淋巴细胞介导的炎症过程参与其中。
- 慢性炎症:反复或持续存在的结膜炎症状态可以促使结膜组织发生变化,进而形成翼状胬肉。
病理机制
翼状胬肉的形成涉及复杂的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改变,主要包括:
-
细胞外基质重构:
- 结膜下纤维化:通过胶原蛋白沉积增加导致结膜及其下方区域逐渐增厚。
- 细胞迁移: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沿受损区域迁移并增殖,形成新的血管网络支持结构增长。
-
新生血管生成:
- 在翼状胬肉生长过程中,新生血管的形成对于提供营养供给至关重要。这些血管不仅支撑着赘生物的增长,还可能导致出血或感染的风险增加。
-
免疫调节紊乱:
- 局部免疫系统激活导致炎性介质释放,进一步加剧组织破坏与修复失衡,从而促进了翼状胬肉的发展。
参考文献:《眼科临床指南》及相关医学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