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暴露于未特指热机制的故意自害Unspecified Intentional self-harm by exposure to thermal mechanism
编码PC8Z
关键词
索引词Intentional self-harm by exposure to thermal mechanism、通过暴露于未特指热机制的故意自害
别名未特指热源故意自害、不明热源自伤、未知热源自伤、未明确热源自伤、未特指热源自伤、未特指热源自杀行为、不明热源自杀行为、未知热源自杀行为、未明确热源自杀行为
未特指的故意自害(PD3Z)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明确的自伤行为证据:
- 患者自述或经可靠第三方证实存在故意自我伤害行为(如切割、烧灼、撞击等),且无明确自杀意图。
- 临床检查发现符合自伤特征的新鲜或陈旧性损伤(如平行排列的锐器伤、局部烧伤瘢痕)。
- 明确的自伤行为证据:
-
支持条件(临床与背景依据):
- 心理评估异常:
- 存在至少一种精神障碍诊断(如抑郁症、边缘型人格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需符合DSM-5或ICD-11诊断标准。
- 社会环境危险因素:
- 近期经历重大生活应激事件(如家庭暴力、失业、人际关系破裂)。
- 缺乏有效社会支持系统(独居、社交孤立)。
- 行为模式特征:
- 反复自伤史(过去6个月内≥2次自伤行为)。
- 自伤后出现负性情绪缓解的主观体验。
- 心理评估异常:
-
排除标准:
- 排除器质性疾病导致的自我伤害(如癫痫发作期自伤)。
- 排除文化或宗教仪式性自残行为。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缺乏直接行为证据,需同时满足:
- 存在典型自伤相关精神障碍诊断
- 发现隐蔽部位(如大腿内侧、上臂)的规律性损伤
二、辅助检查
-
心理评估工具:
- DSM-5结构性临床访谈(SCID-5):
- 判断逻辑:识别共病精神障碍(如BPD中91%伴有自伤行为)。
- 自伤功能评估量表(FASM):
- 判断逻辑:评估自伤的7大功能维度(情绪调节、自我惩罚等),得分≥4项阳性提示典型自伤行为模式。
- DSM-5结构性临床访谈(SCID-5):
-
躯体损伤评估:
- 皮肤损伤分级:
- 浅表损伤(仅表皮):提示试验性/低强度自伤
- 深层损伤(达真皮或皮下):提示长期/高频率自伤史
- 损伤分布图谱:
- 左利手者右侧肢体损伤更常见(与操作便利性相关)
- 皮肤损伤分级:
-
神经影像学(选择性使用):
- fMRI:前额叶皮质活动抑制与边缘系统过度激活,提示情绪调节障碍(敏感度72%,特异度65%)。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炎症标志物:
- IL-6升高(>5 pg/mL):与自伤后急性应激反应相关,持续升高提示慢性心理痛苦状态。
-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检测:
- 皮质醇昼夜节律紊乱:晨间皮质醇水平降低(<7 μg/dL)与抑郁相关自伤行为存在关联。
-
疼痛敏感度检测:
- 痛阈升高(冷加压试验耐受时间>90秒):见于反复自伤者,反映内源性阿片系统适应性改变。
-
药物筛查:
- 苯二氮卓类阳性:可能提示使用镇静药物进行自伤前情绪调节。
四、诊断流程整合
-
初级评估:
- ABCDE法则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躯体损伤
- 使用"LETHALITY"量表评估自伤致死风险
-
次级评估:
- 完成自伤行为特征记录(SITBI结构化访谈)
- 绘制自伤时间-强度演变曲线
-
鉴别诊断:
- 与自杀未遂的鉴别要点:缺乏明确死亡意愿、自伤后主动寻求帮助
参考文献:
- 世界卫生组织《ICD-11临床实践指南》
- 美国精神病学会《DSM-5边缘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 《柳叶刀精神病学》自伤行为神经生物学研究(2023)
注:所有实验室参考值范围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5版)》标准化检测方法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