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被未特指的尖锐物体割伤或刺伤故意自害Unspecified Intentional self-harm by being cut or pierced by sharp object
编码PC53.Z
关键词
索引词Intentional self-harm by being cut or pierced by sharp object、通过被未特指的尖锐物体割伤或刺伤故意自害、通过被锐器割伤或刺伤的方式故意自害、刺伤自己
缩写PC53Z
别名故意自害-未特指尖锐物体割伤或刺伤、未特指尖锐物体自残、未特指锐器自伤、未特指尖锐物体伤害自己、未特指锐器自残行为、未明确尖锐物体自伤、不明锐器自残、未特指尖锐物自残、未特指锐器自害、未特指尖锐物体自我伤害
通过被未特指的尖锐物体割伤或刺伤故意自害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明确的自伤行为证据:
- 患者自述或目击者证实使用未特指尖锐物体(如刀、玻璃片等)故意实施割伤或刺伤行为。
- 伤口特征与自述工具一致(切割伤呈线性边缘,刺伤呈深窄孔洞)。
- 心理行为评估:
- 标准化心理量表(如自伤行为量表SASII)评估确认自伤意图,排除意外伤害或他人施暴。
- 明确的自伤行为证据:
-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典型伤口特征:
- 伤口集中于可及部位(前臂、大腿内侧等),呈多发、平行或网格状分布(特异性>85%)。
- 伤口深度与自述工具匹配(浅表划痕至深部组织损伤)。
- 心理障碍证据:
- 符合DSM-5边缘型人格障碍、抑郁症或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标准。
- 行为模式:
- 反复自伤史(≥2次事件)或存在自伤工具收藏行为。
- 典型伤口特征:
-
阈值标准:
- 同时满足"明确自伤行为证据"和"心理行为评估阳性"即可确诊。
- 若无直接行为证据,需满足:
- 伤口特征典型(多发平行伤口)
- 心理评估确认自伤意图
- 排除器质性疾病(如感觉神经病变导致意外受伤)。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伤口评估] --> B[深度分层] A --> C[感染征象] D[影像学检查] --> E[X线-异物检测] D --> F[超声-软组织损伤] D --> G[CT-深部结构] H[实验室检查] --> I[血常规] H --> J[炎症标志物] K[心理评估] --> L[标准化量表] K --> M[结构化访谈]
判断逻辑:
-
伤口评估:
- 深度分层:浅表伤(真皮层)提示情绪释放行为,深部伤(肌肉/血管)提示重度心理危机。
- 感染征象:红肿热痛伴脓液需细菌培养,排除坏死性筋膜炎(LR+ 8.2)。
-
影像学检查:
- X线:金属异物检出率>90%,阴性可排除金属残留。
- 超声:评估血肿范围(>5cm需引流),敏感性92%。
- CT:仅用于深部刺伤(胸/腹部),气胸或内脏损伤检出特异性99%。
-
心理评估:
- 量表应用:
- SASII量表>20分确认自伤意图(特异性88%)
- BDI>29分提示共病重度抑郁
- 访谈重点:
- 自伤触发因素(人际冲突占70%)
- 自伤后情绪变化(缓解/愧疚)
- 量表应用: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异常值 | 临床意义 | 处理建议 |
---|---|---|---|
全血细胞计数 | WBC >12×10⁹/L | 提示急性应激反应或细菌感染(阳性预测值78%) | 伤口培养+广谱抗生素 |
Hb <100 g/L | 失血性休克风险(伤口深度>1cm时发生率15%) | 输血评估+凝血功能检查 | |
CRP | >50 mg/L | 组织损伤或感染标志(较基线升高3倍特异性91%) | 联合PCT检测鉴别感染 |
凝血功能 | PT延长>3秒 | 可能提示故意抗凝剂过量(肝素/华法林) | 毒物筛查+拮抗剂治疗 |
血培养 | 阳性 | 菌血症风险(深部刺伤发生率8%) | 依据药敏靶向抗生素治疗 |
β-内啡肽 | 急性期>正常值2倍 | 自伤后内源性镇痛激活标志(与疼痛寻求行为相关) | 强化心理干预 |
四、总结
- 诊断核心需结合行为证据、伤口特征和心理评估三联征,避免仅凭单一伤口误诊。
- 辅助检查分层应用:伤口评估为基础,影像学聚焦异物/深部损伤,实验室筛查感染/失血。
- 关键预警:WBC>15×10⁹/L+CRP>100 mg/L提示脓毒症风险,需紧急干预。
参考文献:
- WHO《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 2019)
- 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 2013)
- 《柳叶刀》自伤行为管理指南 (2021; 397: 1405-1418)
- 国家卫健委《非自杀性自伤防治专家共识》(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