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虐待Unspecified Maltreatment

更新时间:2025-06-19 02:57:10
编码PJ2Z

关键词

索引词Maltreatment、未特指的虐待
别名未指明的虐待、不明确的虐待、不明类型的虐待、未详细说明的虐待

未特指的虐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金标准(确诊依据)

  1. 行为证据确认
    • 经法律或专业机构(如儿童保护服务机构、家庭暴力干预中心)确认存在不符合特定分类标准的虐待行为。
    • 施害者承认实施系统性控制行为(如经济封锁、社交隔离、睡眠剥夺等)。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标准)

  1. 复合型伤害模式
    • 同时存在≥2类非典型伤害(生理控制+心理操控/资源剥夺+数字监控等)。
    • 伤害行为持续≥3个月,且每周发生≥3次。
  2. 功能损害证据
    • 社会功能退化(工作/学业能力下降≥50%)
    • 出现ICD-11定义的"复杂创伤反应综合征"(6E42)核心症状。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1. 临床表现阈值
    • 情绪症状:HADS焦虑评分≥11分或PHQ-9≥15分
    • 躯体症状:≥3项非器质性躯体主诉(头痛/胃肠紊乱/慢性疼痛)
  2. 生物学标记支持
    • 晨起皮质醇水平>550 nmol/L或昼夜节律倒错
    • fMRI显示前岛叶-前扣带回功能连接值<0.25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未特指虐待评估] --> B[行为证据收集] A --> C[功能损害评估] A --> D[生物学标记检测] B --> B1(司法/社工调查报告) B --> B2(施害者行为记录分析) C --> C1(社会功能量表) C --> C2(WHODAS 2.0) C --> C3(创伤症状清单-TSI) D --> D1(HPA轴功能检测) D --> D2(神经影像学) D1 --> D1a(皮质醇昼夜节律) D1 --> D1b(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D2 --> D2a(fMRI脑网络分析) D2 --> D2b(海马体积测量)

判断逻辑

  1. 行为证据收集
    • 司法报告优先于自我报告,存在官方记录即可支持诊断
    • 施害者日记/通讯记录中发现≥3次控制行为实施证据
  2. 功能损害评估
    • WHODAS评分>35%提示显著功能退化
    • TSI解离分量表>15分需排查复杂性PTSD
  3. 生物学检测
    • 皮质醇晨峰缺失(<50%日间波动)提示HPA轴衰竭
    • 海马体积<7600mm³(成人)需结合创伤史解读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参考范围 异常意义 处理建议
唾液皮质醇 晨峰:8-25 nmol/L
夜谷:<2.5 nmol/L
晨峰<8 nmol/L:HPA轴抑制
夜谷>5 nmol/L:昼夜节律紊乱
内分泌会诊+应激管理干预
血清BDNF >30 ng/mL <20 ng/mL:神经营养障碍
提示神经可塑性损伤
抗抑郁治疗+认知康复训练
fMRI功能连接 前岛叶-前扣带回>0.35 <0.25:威胁识别网络损伤
与创伤暴露时长正相关
创伤聚焦心理治疗
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皮质醇抑制>50% 抑制<30%:糖皮质激素抵抗
提示慢性应激适应
内分泌科评估HPA轴功能
表观遗传检测 NR3C1甲基化<10% >20%: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抑制
预测CPTSD风险
表观遗传干预研究入组

四、诊断流程要点

  1. 优先排除:身体虐待(ICD-11 PE60)、性暴力(PE70)等已分类虐待
  2. 核心确诊:必须满足"复合型伤害模式+功能损害"
  3. 生物学验证
    • 单一生物学异常仅作支持证据
    • ≥2项异常(如皮质紊乱+fMRI异常)可强化诊断
  4. 时间标准:症状需在虐待行为开始后6个月内出现

参考文献
WHO《ICD-11精神行为障碍诊断指南》(2023)
Lancet Psychiatry 2021;8(5):399-410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2022;35(2):458-470